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纺织要闻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纺织行业发展受制原料瓶颈 供给不给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3-06-16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纺织消费国。自2011年起,国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内外棉价差最高时曾超过6800元/吨,如今差价仍在3500至4000元之间,由于原料成本压力并未缓解,纺织业“负重前行”仍将继续。

原料供给不给力

中经服装产业景气指数预测结果显示,由于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压力未明显缓解,行业景气上行动力仍显薄弱。来自纺织企业层面的信息也表明,原材料制约是纺织行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突破原料瓶颈、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正成为行业面临的主要课题。

近日举行的2013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上,来自广东清远的德泰纺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家拥有5万锭规模的中小纺企,月用棉量达1000吨左右,但随着近些年断续的结构调整,以及内外棉价差的持续高企,能不能顺利拿到好用的棉花成了让这家企业最挠头的事情。“小企业拿棉花难处更多,时刻做着停产、关厂的准备。”企业负责人陈娇兰无奈地表示。

“拿到的棉花质量得不到保障,困扰棉纺企业多年的‘三丝’问题有加剧势头,要做出高品质、高品位、高附加值的产品,难上加难。”湖北孝棉有关负责人说,原料的不给力降低了国内棉纺产品的竞争力。买棉渠道不畅,加上棉质参差不齐,棉纺企业既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原料棉,又不敢放心参与棉花竞拍,在原料环节就受制于人。

当前,原料已成为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在会上表示,我国正在实行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证了棉农利益,稳定了国内棉价,但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内外棉价差,对纺织行业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以纯棉纺纱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尤为突出的生存困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分析认为,国内外棉价差在每吨2000元以内时,行业尚可通过技术进步、品种开发进行对冲。但棉价差拉大到每吨4000元甚至更多时,高企的成本带来的亏损很难通过其他方式弥补。

多措并举求突破

如何才能不被原料卡脖子?业界在呼吁对临时收储政策进行适当调整的同时,也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多种尝试力图破解原料难题,转向非棉领域和加大替代纤维开发力度提上日程。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鑫在中国国际纺织原料市场会上讲述了一个细节:家人在为孩子买衣服时总要多问一句,这衣服是全棉的吗?众所周知,透气、吸汗、穿着舒适性是包括棉质衣物在内的天然纤维制品的优势,但现实情况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包括棉、毛、麻、丝在内的天然纤维增长微乎其微。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介绍,去年我国纤维消费量约为4500万吨以上,其中,棉花用量不到900万吨,羊毛消费量每年约40万吨,各种麻消费量约70到80万吨,丝绸消费量约10万吨。

“其他纤维市场相对放开,企业可自主选择。”华润纺织负责人狄慧告诉记者,受上游原料成本挤压,越来越薄的利润迫使企业加快转向非棉纤维的步伐。目前,该企业有三四成的生产比例转向了非棉。

当前,纺织企业纷纷加大混纺比例,混纺产品越来越多,批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以化纤为原料的替代纤维开始大量使用。

“一方面是聚酯纤维过剩,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天然纤维又面临资源短缺。合成纤维的开发利用正可将这两方面问题结合在一起,希望对原料难题的解决提供帮助。”长年从事纤维研究的业内人士李鑫介绍说,仿棉聚酯具有突出的技术特点,首先是高品质,除了纤维的均匀性,还包括纤维在后道纺织染整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其次是高功能,仿棉纤维以舒适为核心,针对特定领域的功能性的显著提升;此外,制造过程的能耗和排放显著降低。(经济日报)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