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江西省终止防控动物H7N9禽流感24小时应急值班和日报告制度。尽管H7N9禽流感渐渐远去,但受重创的羽绒服装业仍在苦苦支撑。是拼死坚守还是被淘汰出局?是积极应对还是主动退出?日前,记者来到“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共青城市采访。
原毛难收旺季变“寒冬”
记者来到共青城市鸭鸭集团羽绒服生产车间,女工小郭正在专注地干活。“往年这个时候,每晚都要加班到9点,现在晚上7点半就可以下班了。”
每年5月开始,羽绒服装行业就进入生产旺季。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让共青城羽绒服装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受禽流感影响,原毛难收,羽绒原料价格猛涨,从3月的每吨35万元上涨到4月的每吨55万元,5月份每吨突破70万元。而去年同期,每吨羽绒仅20多万元。“一天一个价,实在吃不消。”羽绒服装企业负责人纷纷叫苦。
羽绒价格上涨似乎利好产业链上游企业,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共青城兴龙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羽绒加工企业,企业负责人余龙有告诉记者,往年5到10月份,他们平均每月要采购30至50吨原料绒来加工。今年,由于没有原毛和原料绒可收,到目前为止总共只生产了10多万吨的货。“北到哈尔滨,南到云南,到处去收购,但实在收不到。”尽管全国各地都有客户来找他们订货,他们只能将仅有的存货优先分配着给老客户。目前,尽管禽类市场慢慢恢复正常,但他对今年的形势十分担忧。“养殖有周期,估计要到10月以后原料才能供应得上。”
行业“洗牌”苦苦支撑
羽绒原料的大量减产,不仅推动其价格飙升,更使部分厂家“无米下锅”。“羽绒‘千金难求’,成本上涨,我们真想关门不做了。”许多厂家进退两难。
江西深傲服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为斌介绍,按当前羽绒原料的价格计算,生产一件羽绒服成本要增加100多元。今冬上市的羽绒服价格上涨已成定局,但羽绒服的销售价能否和原料同步上涨目前难以预料。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盲目生产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为此,他们采取观望态度,以静制动,在消化完去年库存的羽绒原料后,没有轻易出手采购高价原料,只新采购了1吨多羽绒原料。
共青城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10家,从业人员1.3万人,其中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39家。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依赖为其他品牌代加工生存。去年,鸭鸭集团共生产了420多万件羽绒服,其中约120万件由本地其他企业代工。深傲公司规模虽不算大,但为其代工的小厂就有20多家。今年到目前为止,深傲公司只生产了5万多件羽绒服,不到去年产量的六分之一。“产量骤减,自然没有单子下给代工的小厂了。”胡为斌说。
大企业产量减少,小企业接不到外单,处境堪忧。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共青城一大半小厂难以生存,不得不关门。“对羽绒服装行业来说,这是一次优胜劣汰,重新洗牌的过程,能撑下来的就是胜利者。”
应对危机寻求突围
市场形势的突变,让广大羽绒服装生产企业措手不及,难以应对。面对困境,政府和企业积极行动,千方百计为企业寻求突围之路。
共青城市工信委副主任马文卿介绍,工信委、工商联等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鼓励企业坚定信心,稳定生产。农业、卫生等部门引导养殖场抓好禽流感的防控,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恐慌心理,引导消费者合理科学使用羽绒制品和禽类制品。
调整战略成为一些企业的应对之策。兴龙实业有限公司在羽绒原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暂停了羽绒生产线,新进了一条全自动服装生产线,为品牌服装企业加工。“只要拼死坚守,就一定能渡过难关。”余龙有说。
一些拥有自主品牌的羽绒服装企业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羽绒制品的生产。鸭鸭集团不再生产耗绒量大的羽绒被等产品,羽绒服装也向时装化发展,减少含绒量;同时,注重高档服装生产,降低羽绒占总成本的比重,由量大取胜转变成做精做专,通过提升产品的面料、款式、品质赢得市场。深傲公司在坚守羽绒服装阵地的同时,加大设计研发力度,转向春秋装的研发、生产。
业内人士指出,自主品牌不多、产品档次不高,是制约共青城羽绒服装行业发展的瓶颈。当前,禽流感疫情虽得到控制,市场逐步回暖,但从长远来看,唯有转型发展、自主创新、开发新品、提升档次,才是共青城羽绒服装业的根本出路。(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