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纺织要闻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不要让假冒伪劣产品毁了千年的丝绸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3-05-31

  桑蚕丝被,江南人家自古必备。最上等的桑蚕丝被多选材双宫茧,其次选用不能满足缫丝要求的鼠口茧、蛾口茧、黄斑茧和柴印茧。这都是合格的蚕丝被原料。近10年来全国兴起桑蚕丝消费热潮,2012年销售约1500万条,每年增长超过100万条,随之而来的假冒伪劣问题杜之不绝。

  2009年国家出台了《蚕丝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4252-2009),明文规定了“蚕丝含量100%的称为纯蚕丝被,蚕丝含量达到50%及以上的为混合蚕丝被,含量达不到50%的不能称为蚕丝被”。2010年在央视财经频道《你家的蚕丝被是蚕丝吗》节目中,中国丝绸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茧丝绸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运用桑蚕茧年产量和蚕丝被年销售量的数量差,推算出市场上的蚕丝被50%以上不可靠。桑蚕丝市场掀起了全国性打假风暴。

  就在上周,北京市消协公布了对40个蚕丝被样本的比较试验结果,近半样品质量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号称100%的蚕丝被只在被子开口处有少量蚕丝,有的甚至一根蚕丝也没有,假冒伪劣蚕丝被再度成为媒体热点。为什么蚕丝被市场屡打屡假,而假冒伪劣仍屡禁不止呢?

  加工蚕丝被的行业准入门槛低,加剧了市场价格竞争。众多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以超低价抢占市场,虚标蚕丝含量谋利。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下,货真价实的蚕丝被反而难以立足。桑蚕丝原料是蚕丝被的核心成本,按照浙江地区鲜茧每斤21元的收购价,烘折出丝率存在约8:1的系数,即每斤桑蚕丝的原料成本在168元左右,标价远低于原料成本的蚕丝被岂能是真品?相关部门对市场秩序监管不力,纵容了企业造假不当谋利;造假遭查后受罚轻微,无异于鼓励曝光企业继续作假。

  桑蚕丝被造假方式层出不穷。用聚酯棉等非蚕丝纤维以假乱真、用蛹衬棉和旧丝绵翻新以次充好、用柞蚕丝冒充桑蚕丝谋取差价、充加滑石粉或者以棉套算入净重来短斤缺两……除非拥有足够的行业经验或检测设备,否则良莠难辨。真假蚕丝被大战中,怎么才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靠消费者用燃烧法、溶解法、显微镜等工具来检测真假蚕丝被,是不切实际的。

  消费者宜理性选择,注重商品的性价比,用好品牌符号,借助名企名牌做出专业判断。一些品牌桑蚕丝被在打假风暴中热销,就是这个缘故。

  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诚信的市场规范。企业要自律,凌兰芳曾呼吁建立丝绸家纺品牌商诚信联盟,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建立诚信公益基金加大赔付力度。政府要加强市场规范和监管。合理规划产业政策,均衡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国际竞争力等综合因素,理顺历史遗留的工农业剪刀差,解决农业与工业的抵扣增值税差问题。甚至借鉴法国经验,将丝绸产业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行业,不仅免税而且扶持资助主动转型升级的传统丝绸企业。同时,严刑峻法、整顿市场秩序,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发现假冒伪劣的商家严责重罚。

  如果造假成本高,曝光会带来倾家荡产乃至家破人亡的风险,合法经营便能有合理的行业利润,也就能从根源上扭转各行业都在打假,可假货却越来越多的局面。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振幸福感,实现“消费的中国梦”。(证券时报)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