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守望春天
中国进口表现依然疲弱主要可以归因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挫。铁矿砂、原油、粮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煤、钢材等进口量减少,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美元强势周期可能结束,大宗商品受货币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反弹,进口商品价格亦将反弹,这对缓解PPI长期负增长、推高CPI将产生重要作用。
中国11月外贸数据表现糟糕,出口“五连跌”、进口史上首次“十三连跌”……年关将至,中国外贸也在寒冬中寻找新机遇。
专家指出,当前全球有效需求不足,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在国内外双重因素作用下,外贸出现下滑,但同时也倒逼外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重塑产业结构,促使整个行业提质增效,尽快培育出新的贸易竞争优势。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报告预计,2016年,中国外贸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外贸竞争新优势和新动能也在不断积累。
进出口不理想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需求疲软的态势下,中国外贸也难独善其身,11月外贸数据表现低于预期,进出口增速持续为负值。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2.08万亿元,下降7.8%,完成全年外贸增长6%左右的目标已难上难。具体来看,11月出口同比下降6.8%,连续5个月下滑,差于预期的下降5%;进口同比下降8.7%,大幅好于预期的两位数跌幅,连续13个月下滑,为有外贸数据记录以来首次出现;贸易顺差541亿美元。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整体而言,尽管进出口同比均为负值,但是均好于10月份。从贸易类型上看,一般贸易回升幅度好于加工贸易。
海关总署表示,中国11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2,较10月回落0.8,表明明年年初我国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商务部报告指出,综合考虑,预计2015年全年中国出口规模将基本与上年持平,全年进口将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并拖累总体进出口出现下降。
在近日发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综述及中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全球经济整体复苏动能不足、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外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年进出口贸易负增长形势难以扭转,预计全年降幅7.2%。
“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跌的情况下,11月中国进口明显改善,说明此前官方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日益突出。”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宇炎指出,今年我国出口虽然增速下降,但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出口好于主要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外贸结构调整趋势向好,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正在积聚。
确实,在进出口总体下滑趋势下,依然也有局部增长亮点。今年以来,我国对美国、东盟出口保持增长。
前11个月,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3%;美国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2%;东盟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贸易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1.8%;日本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值占中国外贸总值的7.1%。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正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军。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6.7%,较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5%。随着各项支持外贸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的推进,民营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活力持续释放,成为当前最大的出口主体。然而进口方面并不乐观。民营企业进口3477.8亿美元,同比下降24.9%,降幅明显,占进口总额的25.4%,比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6833.6亿美元,下降8.8%,占比49.9%,仍占中国进口的半壁江山。
此外,技术含量高的“中国装备”出口也有所增长。据统计,前11个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占出口总值的57.6%。而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所下降;进口方面,铁矿砂、原油、粮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煤、钢材等进口量减少,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市场人士认为,中国进口表现依然疲弱主要可以归因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挫。铁矿砂、原油、粮食、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煤、钢材等进口量减少,主要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下跌。
邓海清认为,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美元强势周期可能结束,大宗商品受货币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反弹,进口商品价格亦将反弹,这对缓解PPI长期负增长、推高CPI将产生重要作用。
全球贸易低迷
持续低迷的外贸数据似乎宣告着,中国外贸寒冬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秋季)》指出,出口下降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缓,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对中国出口形成较大冲击。从内因看,外贸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竞争优势继续削弱。加上前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
商务部在对70个重点行业、6000家企业和80种重点进口商品跟踪分析的基础上,近期又赴广东、浙江等重点省市调研督查。
当前,中国外贸主要面临4大困难。一是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世界贸易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今年前9个月创下30年来最大降幅(除2009年外),全球70个主要经济体进口全部负增长。二是人民币升值制约出口,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9.3%,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澳元、卢布分别升值15.1%、8.8%、3.5%、21.3%、91.8%。三是土地、物流、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今年已有21个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3.3%。据估算近年来产业向外转移减少中国出口约950亿美元。四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1月至10月我共遭遇21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65起,涉案金额58.3亿美元。
实际上,外贸形势不佳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性的。201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4次下调世界经济增速预期,最新预测值仅为3.1%,为2009年以来最低。世界贸易组织也将201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预期从此前的3.3%下调至2.8%。荷兰经济政策研究局预测,今年或将是2009年以来全球贸易最糟糕的年份。
今年前三季度,全球经济都表现出“慢动作”:世界发达经济体艰难复苏,新兴市场经济承压,而中国经济则在增长的阵痛中不断调整。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全球制造业增长乏力的影响,全球贸易增长延续低迷走势。
“随着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加大双向波动,出口竞争优势相对弱化。而从主要贸易伙伴的情况来看,欧洲经济遇到难民、恐怖袭击等新的问题,复苏难言稳健;美国经济虽然反弹明显,但是对中国出口的提振作用在弱化;新兴经济体货币持续贬值削弱了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刺激作用。因此,中国出口贸易持续承压。”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特别指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势必会带来贸易转移效应,中国的关税减让和自由贸易红利可能会被稀释,外部贸易形势更加严峻。
考虑到世界经济疲态难以在短期内改变,2016年初中国外贸料依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