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成本优势殆尽越南企业蚕食市场
临近春节,珠三角鞋厂陆陆续续在放假。“节后不知道有多少鞋厂能照常开工?身边不少台商都已跑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投资建厂。现在,要在东莞厚街找个朋友吃饭都很难。我们也在考虑今年要不要在越南设立公司。”一家亚洲鞋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5年1月,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数量与金额皆出现大幅下滑,当月鞋类出口56.99亿美元,出口额同比下滑10.9%,出口量同比下滑13.5%。2014年,中国鞋类出口56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8%,数量增长4.5%。
即使近段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但依然无法留住台资、港资鞋业外迁的脚步。多家鞋业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反映,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20%,虽然近段人民币贬值有利降低出口成本,但由于此前多年升值过猛,这次回调对鞋业利好有限,关键的是中国内地鞋业成本优势基本殆尽,用工成本上涨和劳动力不足成为传统鞋企发展最大的掣肘,提出将工厂外迁到东南亚要求的海外采购商日益增多。
越南海关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越南鞋类出口市场达4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市场为美国,出口额为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占越南整个鞋类出口份额的32.2%。此外,越南对比利时、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额增速皆超过20%。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去年对中国出口鞋类5.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2%,出口额总量排在第六位。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以来,东盟出口到中国的鞋子品牌全部实现零关税,中国鞋企不仅外销订单被越南等东南亚分流走,内销地盘也逐渐被东南亚鞋业“蚕食”。
上述鞋业协会负责人谈到,珠三角不少外资鞋厂纷纷将原有鞋厂缩小规模甚至关闭。一双皮鞋,在珠三角下订单时需要20美元,而在越南只需18美元,客户肯定会要求将订单放在越南。东南亚国家在人工成本、关税等方面占有优势,甚至一些东南亚制造的鞋服产品在广州批发市场上的价格,比在珠三角工厂下单的价格还低。
在全球最重要的制鞋基地之一的东莞,《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前不久发起了第5次东莞企业生存报告调查,聚焦于东莞鞋企困局。受访的150家企业中,超过六成企业表示,2014年的接单量下降。订单利润下滑的企业占比达到69.34%,32%企业表示亏损经营,难以维持。近九成鞋企的用工成本都在上涨,近半受访企业用工成本上涨在10%至30%的区间。此外,49.33%受访企业表示,2015年的订单同比2014年将继续下滑。高达九成鞋企不看好未来,担心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将有更多鞋企倒闭。大部分鞋企尝试将订单转移到成本低廉的东南亚生产、切入高端精品鞋市场或尝试私人定制等,但有23.21%的受访鞋企表示将选择关门结业。
记者通过多方调查获悉,东莞厚街华宏鞋厂、东莞东坑名雅鞋厂等多家中小型鞋企已在去年关闭,大型鞋企近年来也纷纷逐渐减少员工规模。全球最大运动鞋制造商台湾宝成集团(9904.TW)旗下裕元工业(00551.HK)设于东莞高埗镇的工厂,高峰期达10万人左右。不过,曾分享过大陆人口红利的宝成,如今却承受着成本优势丧失带来的痛苦,仅在2012年就砍掉51条制鞋生产线。目前,裕元工业在东莞的员工已减少几万人。而裕元工业在广东中山市的宝元工厂现也从原先5万多人瘦身成几千人的规模。与此同时,裕元工业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的生产线则逐年增加中。
目前在东莞厚街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绿洲鞋业有限公司,最高峰期时工人大约达到3万人,现在压缩到1万人上下,并已在越南设厂。中国女鞋最大制造商之一的华坚集团,在东莞两家工厂分别有8000人和6000人,这两家工厂现合并成一家5000~6000人的工厂,与其他外迁的鞋企略有不同,华坚集团跑到非洲埃塞俄比亚设厂,那里目前已有几千名工人。
不仅是东莞,在珠三角其他地区以及浙江温州、福建晋江等制鞋基地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不时有企业转移或关闭。在运动鞋制造行业地位仅次于宝成集团的赐昌鞋业,主要代工耐克(NIKE)、新百伦(NB)等品牌运动鞋,其生产布局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原先在深圳两家工厂加起来有3万~4万名工人,现剧减到几千人,生产线逐渐往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的惠州博罗以及粤东北的河源转移。不过,赐昌鞋业在东南亚发展速度则更快,目前在越南的工厂员工已达到5万~6万人。
因对成本极其敏感,世界制鞋业从未停止过区位转移。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是从北美转移到中美和南美,从欧美转移到日本,随后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转移到大陆东南沿海,同时也有部分台企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广州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创信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振昌近日接受采访时谈到,珠三角此前仅比越南、印度尼西亚的用工成本高50~100美元,但自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之后,用工成本差距逐渐拉大,预计到2015年底,中国大陆大约将有一半台商鞋企将工厂从大陆往东南亚转移。“鞋业向来是将制造环节放在成本低廉的地方,往往不是与主要消费市场‘共处一室’。由于成本优势快速丧失,即使中国潜在庞大的内销市场也无法改变制鞋产业外迁的走势。”吴振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