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8日公布数据,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23万亿元、进口0.86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0.8%、3.2%和19.7%。经过季节调整、剔除春节因素扰动后,同比降幅依次收窄至7.1%、1.3%和14.4%。
业内认为,进出口弱势开局,显示今年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随着对外贸易进入“新常态”,要处理好适应中高速增长和防止外贸“失速”的关系,尽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做到外贸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随着外需总体回暖以及各项稳定外贸举措逐渐发挥效应,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表现总体稳健,进口则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影响,自去年11月起连续出现负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认为,1月份出口回落既有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高的因素,也体现了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走势分化,尽管美国复苏势头有所巩固,但欧盟、日本以及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低迷难以显著改善需求。
统计显示,1月份我国对美国、东盟出口增长,对欧盟、日本出口则分别同比下降了4.4%和20.4%,内地对香港出口也下降了逾一成;同期,在前十大贸易伙伴中,除了从台湾进口同比微幅增长0.7%外,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均为下降。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说,1月份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乏力,同比下降11.7%,同时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有所下降,表明我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弱化;而当月进口降幅的加深,一方面是继续受到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抑制,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过剩产能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他同时表示,长期以来,每年年初的外贸数据往往受农历新年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通常3、4月份以后的数据才能更加清晰地反映进出口运行情况。
就外贸未来走势,专家们认为,从全年看外贸运行外部环境总体略好于去年,加之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加快推进,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正在构建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兴贸易方式蓬勃发展,我国外贸有望保持适度平稳增长,但同时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根据海关总署对近3000家出口企业进行的月度网络问卷调查,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8.6,较去年12月下滑1.5,连续第四个月回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项下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这些都预示今年一季度以及二季度初我国出口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此外,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认为,去年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同比下降约12%,而外贸出口约有一半为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将对出口形成中期制约。
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表示,当前各国普遍把扩大出口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去年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高到12.2%,未来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既要稳住“量”,又要提高“质”,这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巩固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扶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国家央行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国际外汇市场风云变幻,竞争性贬值风险集聚,也成为影响外贸未来走势的变量之一。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张骥提示说,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产生巨大压力,企业需要总结经验并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风险规避工具做好应对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