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通报影响“中国制造”形象
2014年1月至7月,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对中国儿童用品共发起通报449起,同比增加50.2%,“劣质商品中国造”等媒体炒作极易影响消费倾向。通报原因包括化学风险、窒息风险、结构设计安全、微生物风险及易燃性等,其中三方面问题已成为痼疾。
首先是化学风险,共涉及168起通报,其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超标因占81.5%已成首要“毒瘤”,涉及通报达137起,同比剧增121%;其次是小部件脱落引起的窒息风险,如童鞋上的装饰件不牢固等,共涉及通报达110起,同比增长13.4%;还有儿童服装的绳带安全问题,涉及通报达96起,同比增长12.9%。小部件与绳带问题是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安全评估增多隐含后续风险
欧盟通过数据采集、危险评估、风险表征等步骤对特定化学物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基于上述安全评估的科学性,欧盟往往借此直接更新技术法规壁垒,或是修订reach等法规,增加了中国儿童用品出口的风险。
今年,欧盟已陆续发布多项高风险因子安全评估报告,如年初的儿童玩具中双酚a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提示该物质对儿童内分泌调节活动有影响,欧盟委员会随即修订儿童玩具指令,将双酚a的迁移限量设定为0.1毫克/升,此前该限量仅由欧洲玩具产业自愿执行,并非强制规定;8月4日,欧盟委员会健康及环境风险评估中心(scher)发布报告,认为六价铬存在潜在的致癌性,并建议大幅提升玩具安全指令中六价铬的迁移限量要求。
技术壁垒升级增加产品成本
作为全球技术法规的风向标,欧盟对儿童用品相关的技术壁垒层出不穷。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玩具标准已正式开始全面实施,对中国儿童用品出口产业带来的冲击正逐步显现。
今年年初以来,欧盟对多项技术法规进行更新,如4月修订的玩具标准en71-1,全面加强产品的物理及机械要求,6月又连续发布指令2014/79/eu和2014/81/eu,将双酚a及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和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等3种阻燃剂列入限制范围,此外,对儿童易接触类消费品的铅含量也将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