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8月的高温一样,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火热,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往年这个时候,车间里已经闲下来了。”说着这话,宝利特鞋业市场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姜伟的语气里却没有多少兴奋,“工人忙,不是订单多了,而是客户要求高了,生产速度慢了。事实上,今年,我们公司出口的鞋子和去年相比,量下降了不少。”
宝利特鞋业不是唯一遭遇订单量下滑的企业,今年上半年,因为受货币贬值、产业链断层、国外市场不稳、义乌市场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市鞋类出口额仅为5.1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94%,而去年这个时候,温岭鞋类出口同比增长已超过20%。
货币贬值成新兴市场出口拖累
“今年上半年,我们出口鞋子268万双,和去年相比,情况并不好,尤其是欧洲市场,订单量下降了不少。”姜伟说,“今年欧洲市场鞋子不好卖,采购商要求多设计新款式,让消费者多一点选择,这让我们这些生产商颇有压力。”为了生产更多的新款式,宝利特不得不放慢生产速度,“要求高了,今年欧洲市场的价格却并没有增加多少,而国内生产鞋子的成本却一直在上涨,削薄了企业利润。”
记者了解到,和去年上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宝利特鞋业出口下降了23.1%。
此外,俄罗斯局势的不稳,也让宝利特损失不少,“担心客户付不了钱,我们根本不敢接单。”姜伟告诉记者,“宝利特前年出口俄罗斯的鞋有200万双,去年已经降到了100万双,今年就更少了。”
对于主攻中东、乌克兰等市场的出口企业来说,今年无疑也是最痛苦的一年。据石林鞋业介绍,该公司产品50%出口乌克兰,今年上半年销售量为70万双,同比减少2/3。再加上乌克兰货币贬值严重,鞋价就算上调了30%,利润仍然下降20%。上半年有一笔3000多万元的乌克兰货币就因来不及兑换,几天时间就贬值了1/3,光是汇率就损失了400多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新兴市场货币的不断贬值,已成了我市鞋类出口的拖累。记者从台州海关驻温岭办事处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市的鞋子在非洲、拉丁美洲的出口额分别为1.96亿美元、3463.3万美元,同比下降了4.29%、17.2%。
“这几年,我市出口主要基地就在非洲、南美、中东等国,可是从去年开始,那些地区的货币就一直在贬值,多的重挫50%,少的也有20%。打个比方,以前一双鞋卖30元,现在得卖到45元,价格的上涨自然就影响到了当地的购买量。”温岭对外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华明说。
产业链断层,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四成
除了外患,温岭鞋业还有内忧。“去年开始,义乌市场就对我们产生了冲击。”陈华明告诉记者,“通过报批的市场,有特殊政策,可以作为市场交易采购,不用提供增值税发票,减少了采购商不少麻烦,而义乌市场就享受到了这个政策。”
“如今,国外很多采购商都跑去了义乌市场,这对我市鞋企尤其是中小企业,影响尤为大。”陈华明说。
此外,很多人认为,“三改一拆”、“消防安全大整治”之后,小鞋厂的订单会分流到我市一些大企业。对于这样的想法,无论是姜伟还是陈华明都不赞同。作坊式小型鞋类生产企业作为流通企业产业链上游,他们的产能锐减引起外贸流通企业连锁反应。由于大面积整治而短期内无法复工,小型鞋企手中的年前订单难执行,无法按时向产业链下游企业及外贸流通企业为主的订货方交货。
“温岭鞋业能够始终保持低成本竞争的优势,有一个原因是产、供、销,每一条线上都有企业,上半年供应链出现了断层,让我们的生产成本又增加了一重,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姜伟说。
“有些小企业能接的订单,大企业是做不了的,一方面,大企业生产鞋子的成本会比小企业高1元~2元,这是一些采购商接受不了的;另一方面,小企业的一些生产线,大企业已经将之淘汰,即使他们想接这个订单,也没有生产线去完成。”陈华明说。
斯美特鞋业的负责人施保富也认为,虽然“三改一拆”和“消防整治”对企业之后的做强做大有所助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配套不齐,不少企业只能前往广东、福建等地购买配件,无论是物流还是价格成本都增加了一部分。“尤其是2月份,那时候不少工人都分流到了温州、福建等周边城市,让温岭鞋企的招工颇有难度,开工也有所延迟,对订单的影响很大。”施保富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份是温岭上半年鞋类出口的月度最大值,达1.19亿美元,同比增幅4.99%,而2月份鞋类出口仅为0.45亿美元,环比下降了62.2%,同比下降41.2%。3月份鞋类市场开始复苏,同比增幅转正,但复苏进程缓慢,同比增幅逐月收窄,直至6月份鞋类出口1.01亿美元,同比又下降了7.44%。
抱团突围,加快技改步伐
围城之困正在进行时,温岭鞋企又该如何突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开拓多元市场已成为企业的共识,并不断付诸行动。
“今年我们开始积极开拓美国市场。”姜伟说,因为欧洲市场订单多,而且利润也高,以往宝利特只把重点放在欧洲市场。又因为美国市场虽然需求量多,但是价格不高,对于宝利特来说,“性价比”并不理想,“但如今市场形势并不好,我们需要去开拓更多的市场。为了和美国市场协调,今年我们通过提高产能去降低成本,迎合美国市场的价格。”以前,宝利特只有一条生产线生产出口美国的产品,如今增加到了三条。
而在陈华明看来,我市鞋企在开拓市场之前,应该要更准确地去定位自己的产品。“如今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去把握国际市场流行,做出自己的特色。”
此外,陈华明也建议,我市鞋业还需多修内功,对于中小鞋企,在拆的同时也要注重改。“我们可以把拆后的土地重新利用起 来,建设成集中管理的、标准化的鞋业园区,将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统一起来,抱团发展。”
不仅如此,大整治之后,我市鞋企也加快了机器换人、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大了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力度。
记者从市经信局了解到,制鞋业“机器换人”将是之后工业线的工作重点之一,除了必克率先投资了600多万元引进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之外,我市其他鞋企也开始局部工序的高科技投入。浙诺尔、卓凌等规上鞋业今年分别采购了上百万元的新设备,如电脑针车、激光雕花机、激光切割机、自动刷胶机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效缓解了招工难。
此外,我市还有一些运动鞋企业引进了横机加工针织鞋帮面。横机每小时可生产鞋子3双,1个工人可管10台机。如日产1.2万双鞋,老工艺、老材料需几百人,而针织休闲运动鞋减少了针车、滴塑、高频、下料等工序,只需帮面和鞋底工人几十个,单是员工工资每月就可节省上百万元。
抛弃低价神话 撕掉低端标签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近期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生产成本已接近美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的与日俱增。就拿我们的鞋业来说,每年10%~20%增幅的用工成本,再加上第一季度整改带来的阵痛,鞋底、高频、印花等厂关闭,曾经因价廉而畅销市场的温岭鞋,如今低价神话正在破灭,“刀片利润”现象凸现:以前10元一双的鞋子,现在质量好一点的,出厂价格就要60元~70元一双,低档鞋也要20元~30元一双。
不仅如此,外销有汇率风险,内销竞争也激烈,山东、湖南、河北等地的鞋都在上来。而信贷紧缩、资金紧张更是鞋企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
但是,在记者看来,低价神话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鞋类产品设置了种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温岭鞋出口质量诸多挑剔,步步抬高出口门槛。而我市多数鞋企却仍以贴牌生产、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在生存着,鞋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议价能力较低,品牌更是寥寥无几,即使我们生产的工艺、品质早已不比广州鞋、温州鞋差,可“劣质鞋”的标签却依然醒目。用成本去堆砌质量,用品牌去抢占市场,才是温岭鞋真正该走的路。
如今被企业、被政府抱以厚望的“转型升级”目的也在于此:用机器换人,去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才能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用产品的附加值去培育自主知名品牌,建立营销渠道,掌握产品销售主动权,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然,如今一些鞋企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走品质、品牌之路。以前温岭的鞋销往中东、迪拜居多,这种低价、低档次的鞋适合那里石油工人的需求。现在,有很多温岭鞋企已经打入欧美市场,成为沃尔玛、欧尚、tesco等大型超市的长期供应商,这正是温岭鞋老板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