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汇市场风卷云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对此,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24日在外汇局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汇率波动实属正常,人民币双向波动的宏观和微观条件已经具备。
管涛同时解释了近期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他指出,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外贸进出口比较低迷,还有一些信用违约事件开始暴露,外部主要的问题就是美联储QE加速退出,这些都是分化汇率预期、推动资本流动波动的触发因素。特别是当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以后,对前期看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套利交易形成挤出效应,并释放出平仓购汇的需求,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汇率的波动和资金流出的压力。
汇率波动属正常现象
他指出,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属于正常现象。从历史上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安排都没有只涨不跌的货币,尤其是汇率形成越加市场化,汇率制度越灵活,汇率弹性就越大。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就确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既定的改革方向。
确实,从今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有所走低,但是相比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尤其是2005年7月份汇改以来,人民币目前调整的幅度并不算大。2005年汇改到201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36%,国际清算银行(行情 专区)编制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也就是人民币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汇率的平均汇率水平,分别累计升值32%和42%,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61种货币里,人民币名义的有效汇率升幅排第一位,实际有效汇率升幅排第二位。到现在为止,一季度人民币无论是双边的还是多边的汇率到目前为止回调了1%左右,大家都知道股市股指的波动有涨有跌是很正常的,但只有涨跌到一定幅度以后才能叫牛市或者熊市,所以现在的小幅度调整都不应该过度的解读。人民银行也称,不要过度关注短期波动,更多应该关注人民币汇率的中长期走势。
3月末,外汇局监测到境内外期权市场反映的人民币汇率的隐含波动率上升到2.5%,同期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货币的汇率平均波动率在9%以上,这种波动都是比较小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抓住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这个有利时机,从3月17日开始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这是朝着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国际收支调节的市场体制机制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问题。
而且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大,现在汇率水平逐渐为境内外市场广泛接受和认可。进入4月份以后,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的差价大幅收窄,一季度境外人民币汇率CNH相对境内人民币汇率CNY日均差价是169个基点,4月初到上周五这个差价已经收敛为35个基点。
双向波动具备宏微观条件
管涛指出,现在人民币的双向波动已经具有了宏微观的条件。从宏观上讲,人民币汇率正在趋向均衡合理水平,国际上通常用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经常项目不管顺差还是逆差,只要在GDP的一定比例以内都属于合理。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标准以内,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是2%。
从微观来讲,现在的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低利率、宽流动性,使得新兴经济体经常面临脱离本国基本面的资本流动波动冲击,中国也是深受影响。
外汇局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2009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对中国国际收支总顺差的贡献是七三开,而2010年起,除了2012年资本项目出现少量的逆差以外,2010年、2011年、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对于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转为四六开,就是资本项目已经超过经常项目成为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2013年这个比例大概是36%:64%。其中,因为境内企业采取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或者可以说是做多人民币、做空外币的财务运作,导致2013年我国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收支口径证券投资加上其他投资这两个项目,由2012年的净流出2123亿美元转为净流入1382亿美元,这一进一出振幅变化规模达到3505亿美元,完全可以解释2013年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增3340亿美元的变化。
管涛同时举例说明,目前人民币汇率走势可能不能简单地从商品供求关系来看,而是越来越像股票和债券这种资产价格变化,一些心理预期、价格重估等非流量、非交易因素都可能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例如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加上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净流入合计283亿美元,同比下降41%,而同期银行结售汇的顺差却同比增长57%。这说明实体经济活动引起顺差减少,但结售汇顺差增加,反映了企业顺周期财务运作加大了套利资金流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