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之初 并未引起特大反响
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当时公布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6%,其中一季度增长了7.7%,二季度增长了7.5%,经济增长有逐渐下滑的趋势。
在那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于当时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作出了如下的判断,即“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发挥调结构、促改革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并颁布了三项政策:暂免征收小微企业营业税和增值税;减少出口企业负担;筹措资金加快铁路建设。
从会议内容可以看出,面对经济增速下滑,中央政府的定调是处于“合理区间”,既然处于“合理区间”,自然也不需要大规模救市,但是面对经济增速下滑,还是要“稳增长”,如何“稳增长”,就采取了“微刺激”,而主要手段是通过“调结构、促改革”,比如减税、放权、开放国营领域给民营资本。
不过,虽然《金融时报》在那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即7月25日,就将以上措施概括为“微刺激”,但是在彼时却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反响。
为了应对2008年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出台了所谓4万亿投资计划,并导致房价、物价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快速上涨,在稳定经济、保证就业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副作用,从而引起对于4万亿计划的不少非议,“刺激”一词在中国经济政策中也逐渐妖魔化,这或许是“微刺激”当时遭受冷遇的原因。
经济放缓“微刺激”开始升温
在经历了二季度经济增速7.5%的低点后,2013年三季度和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回升至7.8%和7.7%,而2013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也达到了7.7%,超过了7.5%的既定目标。在这种经济回温的背景下,“微刺激”也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不过在2014年第一季度,一切似乎又风云突变,宏观经济再次遇冷,不少预测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会放缓至7.3%甚至更低,虽然国家统计局最终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了7.4%,比事前的预测要好,但也无法否认是又一个低点。
失速的中国经济看起来真要刺激一下,但是4万亿的阵痛犹在,而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不会采取短期强刺激”的发言也掷地有声,似乎只有“微刺激”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能够左右逢源了,各种有关“微刺激”的消息就此铺天盖地多了起来。
在4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推出了3项被称为是“微刺激”的举措,包括继续减少小微企业的税负;筹措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吸收社会资本加快铁路建设。与2013年7月25日出台的3项微刺激政策相比,其实有两项基本一致,包括给小微企业降低税负,以及依靠民间资本进行铁路建设,新增的是推出了棚户区改造。
而在4月16日最近一次的国务常务会议上,又推出了所谓“定向降准”的微刺激政策,即针对农业银行(2.43, 0.01, 0.41%)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1、蓄水养鱼 为小微企业减负
无论是2013年7月25日,还是2014年4月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小微企业降低税负都是被排在首位的“微刺激”政策。其中在2013年7月25日的具体政策内容是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而在2014年4月2日的具体政策内容则是对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范围从6万元进一步大幅提高,并延期至2016年年底。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在3月末发布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目前小微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的占比超过75%,如果将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则这个比例接近95%,而小微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占国内经济总量的60%,解决了70%的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70%。可见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解读
国内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目前经济增速处在下滑阶段,资本并不雄厚的小微企业本身生存会更加困难,同时包括土地成本、用工成本又在不断上升,继续加大了小微企业负担,再加上货币政策处于紧缩,小微企业融资也有困难,在这种背景下,给小微企业减税刻不容缓,是久旱盼甘霖。她表示,虽然有观点认为给小微企业减税,将会降低财政收入,加大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矛盾,但是目前看全国税收总额超过10万亿元,而给小微企业减税则是数百亿规模,实际影响不大。而长期看,减税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发展了,不但能稳定全国的就业形势,还推动了经济发展,税收也能增加,实际上是获益了。这是蓄水养鱼,而非竭泽而渔,是正确的方向。从实际效果看,2013年我国财政收入还是继续增加,而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就业依然保持稳定,这就说明给小微企业减税不但不会影响财收收入全局,反而有利于全国的就业。
2、稳定外贸 为出口企业减负
在2013年7月25日出台的减少出口企业负担的政策中,包括便利通关,减少行政收费,发展出口保险,扩大服务出口,积极增加进口,以及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记者查询数据了解到,在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同比为13.5%,到了第二季度就降为4.3%,其中5月份增速只有0.3%,6月份更是出现了负增长。
解读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宏皓表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不断下滑是政府专门出台针对出口企业减负政策的主要原因,而从结果来看,虽然2013年中国外贸没有完成8%的既定增长目标,但也增长了7.6%,不但扭转了第二季度增速下滑的趋势,也比2012年增速高出了1.4个百分点,最重要的是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所以这个政策还是稳住了2013年的外贸,为2013年经济实现7.7%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2013年人民币快速升值对于出口企业也是一种伤害,尤其是对于劳力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如果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那么即使其它方面为出口企业减负也会收效甚微,所以2014年年初的这一波人民币贬值对于出口企业也是一个利好,也可以看作是2014年在外贸领域的一次“微刺激”。
3、投资铁路 解放民营资本
加快铁路建设也是2013年7月24日和2014年4月2日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提出的“微刺激”政策。在2013年7月24日出台的政策具体内容是“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在2014年4月2日出台的政策的具体内容仍是“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今年全国铁路预计投产新线6600公里以上,比去年增加1000多公里。”而对于铁路建设资金的来源则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可以看到两次都强调全国铁路建设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并且要吸收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来参与建设。
解读
宏皓认为,虽然经过了2008年以后高铁的大发展,有一些声音质疑中国铁路建设是否过度,但是今天来看,这些新建的铁路并没有运力不足的问题,相反有些热门线路在特定时间还会一票难求。中国的铁路建设不但没有过剩,实际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目前中国经济转型、中西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时候,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是明显滞后,影响了当地发展。而加快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打通全国的运输网络。
他表示,以往完全靠国家投资进行铁路建设固然有利于资金到位,工程顺利开工,但是也造成了政府债务、货币超发以及贪污腐败的问题,在目前不需要救市的情况下,把以往的垄断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既有利于铁路建设本身透明、公开,也有利于政府债务的控制,还为民营资本开辟了新的投资领域,同时铁路建设投资对于下游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明显,还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
4、棚户区改造 推进城镇化
在2014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新推出了棚户区改造这个“微刺激”政策,认为加快棚户区改造既能改善民生,又能拉动投资,促进消费。而棚户区改造的资金保障也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按照住建部的部署,计划今年投入1万亿元用于改造棚户区,该计划涉及超过470万户家庭。
解读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微博]向记者表示,房地产在过去十几年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但是近年来已在逐渐降温,这在2014年后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房地产业对于包括上游水泥、建材等行业,下游家电、家具等行业的带动作用并不能轻视,在房地产降温的时候,进行棚户区改造,能够为上下游相关产业继续提供市场。
他认为,只要资金能够筹措到位,那么棚户区改造所释放的投资、带动的产能可以很好地弥补房地产降温带来的影响,还能让居民以更便宜的价格享受现代城市的生活。棚户区改造有利于目前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避免以往房价飞涨的城镇化,而是更加健康的城镇化。
5、定向降准 结构性货币宽松政策
在4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出台了专门针对农业金融的政策,即“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被市场解读为定向降准,也归入“微刺激”政策。根据银监会数据,2013年底,全国农村商业银行525家,288家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占比达到84%,涉农贷款余额20.9万亿元。
解读
由于一季度经济不甚理想,有不少意见认为可以适当降低货币存款准备金率,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提振经济,但是本届政府一直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想通过扩张货币的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中间就产生了矛盾,而定向降准似乎成为两者妥协的版本。有分析显示,为农业类银行降准可以向市场注入大约900亿人民币的流动性资金,对于目前超过100万亿人民币的货币总量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左小蕾表示,以往的货币大都沉淀在了城市以及工业领域,实际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城镇化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通过对农业金融的定向降准,可以为三农提供资金,是一种结构性的货币宽松政策,不会对货币政策全局产生影响,同时让特定领域的生产有了资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