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在2013年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中国外贸正面临重压,出口、进口,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莫不如此。
中国一直在努力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多年来机电产品出口增幅一直高于出口总额增幅,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2013年按美元计算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7.3%,低于同年出口总额增幅(7.9%)。究其原因,全球经济复苏增长乏力,尤其是此前十年进口需求最强劲的新兴市场经济出现动荡,中国机电产品需求变得疲软——造船、港机、工程机械如此,光伏、风机等一批新兴产业又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围剿之下遭受重创。
由于劳动力、土地等各项成本上涨,中国的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日益加大的“被赶超”压力,倘若不能解决问题,未尝没有可能重蹈美国、日本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空心化的覆辙,甚至有可能如同印度纺织产业一般,在生产、市场各方面全线落伍。
中国的许多商品产量、出口量、国内销量均居世界之冠,但品牌和销售渠道方面的不足、不公平的专利收费模式等,都让中国有为别人打工之虞。中国早已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和出口基地,2013年全球手机出货18亿部,我国手机产量就达到14.56亿部,占全球出货量份额的81.1%;出口11.86亿部,增长16.9%,出口额951亿美元,增长17.4%。但我国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无法逃脱高通等公司巧立名目、敲骨吸髓般的专利收费模式压榨。高通卖的只是芯片,却多年坚持要按整个终端售价收取专利费,以至于中国3G手机制造商微薄的利润中一半都要用以支付高通专利费,高通则从中国收获了它49%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高达60%。更糟糕的是,这种近乎“劫匪有限公司”的高通模式还激励了其他西方巨头,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部门之后,我国手机行业的专利费负担可能进一步加重。
在进口方面,从铁矿石、铜、石油、天然气到粮食、乳品,打破各类大宗商品国际卡特尔的盘剥,摆脱“挨宰”局面,早已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我国消费量、进口量正在急剧膨胀的天然气。国际天然气卡特尔一手制造的“亚洲溢价”使得包揽全世界天然气进口量前三名的中、日、韩不得不承受相当于美国四五倍的天然气价格:当前美国价格不足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mmBtu),东北亚则突破了20美元。
在更长时间跨度和更大背景上考察,由于中国国内大部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都数量不足,品位较低,我们需要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如此,与其他现实和潜在竞争对手相比,中国仍然具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与梦寐以求赶超中国的新兴经济体相比,优势尤为突出:
作为一个教育普及、人民勤学上进有纪律的国家,我们拥有永久的人力资源优势;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能够给本国产业提供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所不及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稳定性;
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我们能够提供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范围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不断努力改进公共服务的国家,通关等各方面便利化改革不断深化,一年内无走私违规记录、资信良好的B类生产型企业自3月1日起得以适用便捷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将为微观市场主体探索更多的便利措施……这一切效率改进的优势将不断抵消竞争对手的其他先天优势;
中国外贸曾经创造了连年两位数高增长的奇迹。按人民币计价,2000~2011年间,我国有9年出口增幅达到两位数,其中有8年增幅高于20%,3年增幅高于30%。预计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增速达不到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水平,而中国占世界贸易总量的份额比以前高了很多,因此,不能期望我们的外贸还能维持前十年那样动辄两位数的增速。对绝对增速的期望值可以适度放松,但我们自信仍能保持高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对增速,从而推动我国在整个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的地位继续提升。尽管存在新兴市场波动等风险,但今年前两个月外贸数据的波动并没有超出多年来的常规。依靠我们企业、政府的努力,在美欧成熟市场复苏的环境下,全年7.5%的外贸增长目标仍然有很大把握实现。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