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之后,中国外贸的发展历程一次次被梳理。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贸易大国崛起”系列报道,反映贸易大国崛起的艰辛与奋斗,展望成为贸易强国的机遇与挑战。
2014年伊始,中国外贸数据强劲增长令世界为之一振。1月份中国进口和出口双双大涨逾10%。尽管出口早已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之一,然而内需的重要性却从来没有被忽视过,而且一直在被强化。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总的政策指导。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14年我国外贸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反弹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在发达经济体逐步摆脱危机阴霾、外需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全年出口形势有望略优于去年,进口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进口政策也将进一步强化。
突出“量”与“质”的区别
中国外贸从一开始强调出口创汇,到如今强调贸易平衡发展,进口地位在逐步强化。不难看出,扩大进口有利于中国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满足人民消费、化解贸易摩擦,实现贸易互利共赢。
但是,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专家白光裕也提醒道:“扩大进口切记不可盲目,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和方向。扩大进口绝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盲目扩张,而更要符合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扩大进口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逐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这就突出了"量"与"质"的区别。”
贸易顺差之“祸”
因为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过低的人民币汇率甚至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然而,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从2007年的峰值(占GDP超过10%)下滑至去年只占GDP的2%多一点。野村证券经济学家张智威甚至认为,到2015年贸易顺差将缩减到占GDP的0.4%。
外贸顺差在为我国提供充足外汇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此,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表示:第一,人民币无止境地升值,严重伤害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般贸易出口,压抑了民族工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第二,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货币政策会落入机制性收缩的陷阱;第三,货币投机越发盛行,而实业投资日益萎缩,最终导致中国经济空心化。
新贸易统计方法更客观
2013年中国外贸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与这个数字同时到来的是中国“最大贸易国”的新身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从中国经济总量及外贸增长速度来看,成为“最大贸易国”并不令人惊讶,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强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认为,附加值贸易统计法“可能对中国有利”。它推行开来之后,中国贸易总量会有很大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会有很大下降,中国不会是最大的贸易大国。在她看来,中国贴上“最大贸易国”的标签意味着“中国的压力又增加了一些,国际社会可能会有更多的矛头针对中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附加值贸易统计法不会改变我国总体的贸易顺差情况,只会影响到我国贸易差额的国别分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研究表明,如果基于附加值基础上的中美贸易顺差要远低于当前水平,多出来的这部分顺差不会凭空消失,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法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势必要高于当前水平。”白光裕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