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中国商务部援引来自WTO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并以4.1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道路新的里程碑。不过,专家也指出,在庆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同时,也应冷静看到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逆差,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同时我国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尽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是发展对外贸易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WTO证实我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
《经济参考报》记者3月1日从中国商务部网站获悉,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初步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
此前,海关总署于1月10日发布2013年进出口数据时,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就曾表示,2013年我国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的关口,标志着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可能由此带来我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位列第一的国家。美国商务部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1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91万亿美元。不过,中国商务部也曾指出,中国货物贸易是否超美仍待WTO按照统一统计口径计算之后的最终确认。
而3月1日来自WTO的最新统计数据已经证实中国坐上全球货物贸易第一把交椅。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第一时间发表谈话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成果。”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将这一成就评论为“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奇迹”。据介绍,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4年翻一番,是100多年来首次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发展中国家。横向比较,我国对外贸易从1000亿美元迈上1万亿美元台阶,只用了16年时间,而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5年,日本、英国分别用了30年;从1万亿美元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我国仅用了3年,美国、德国分别用了8年。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每年大量进口也带动了贸易伙伴的就业和发展。2008-2013年,我国累计进口商品和服务约10万亿美元,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让中国发展惠及世界。”高虎城指出。
成为贸易强国依然任重道远
坐上第一的位子固然值得弹冠相庆,但是,在这样的“里程碑”时刻,更需要冷静自省。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纷纷表示,贸易大国是贸易强国的基础。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要成为贸易强国仍然任重道远。
首先,应该看到,2013年的贸易量需要考虑到我国外贸数据存在的偶发性和特殊性:在前四个月里,对欧美贸易保持低位的同时,对港贸易却居高不下。由此,在人民币汇率连续创下新高的背景下,超预期的出口数据中可能包含了热钱借贸易渠道涌入国内的特殊因素。
其次,当代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增值环节逐渐向服务部门集中,贸易增值主要靠前端的研发设计和后端的营销服务,组装制造环节利润比例越来越小。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但也是服务贸易第一逆差大国。去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约为美国的一半。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冷静地看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战略高度谋划我国未来的贸易发展新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说。
隆国强认为,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没有逆转,但国际经济环境与制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经济减速成为新常态,全球性产能过剩导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外需不足抑制我国出口增长。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我国产业升级的压力更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多边贸易组织转向构造巨型区域合作组织,以区域合作为新平台,试图重构对其有利的国际经贸新规则,我国面临被区域一体化与经贸规则边缘化的双重挑战。
从内部看,支撑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快速转换。隆国强指出,长期以来,得益于低成本的劳动力,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密集环节。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148美元提升到2013年6600多美元,制造业普工工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国家走上出口导向道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进入增长速度的换档期,要把增长预期降下来,而这是由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决定的。”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指出,一方面,外部需求不可能迅速高涨。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从2009年以来开始进入了结构性减速的新增长阶段。在对外贸易领域,随着土地、劳动力价格等要素禀赋优势的弱化,比较优势也相对弱化,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下,货物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下降的现象。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将进入一个较以往低的新阶段。
专家称须加速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登顶之路,非常不容易。要将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下去,更加艰难。”高虎城坦言,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尽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是发展对外贸易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高虎城指出,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下一步,将实施创新驱动,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此外,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创新外贸管理手段,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贸易促进体系。加快进口促进政策体系建设,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促进进口与出口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涉外经贸法律法规修订,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重点提三个方面建议。
一是进一步推动外贸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必须加快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突破。首先,外贸政策的统一性仍然没有解决,存在着政出多门的现象;其次,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衔接不够,未能发挥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相互促进作用。第三,高端的市场开放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应对贸易摩擦的手段还有待提高。第四,外贸与内贸,外贸与对外援助、利用外资、走出去的联动发展格局仍未最终形成。如果未来能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推动改革,则中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将更为完善,对外贸质量水平的提升将发挥巨大作用。
二是要培育创新发展优势。关键是要推动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促进升级,要建立促进外贸发展的创新体系要积极推广贸易方式创新,加强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网络贸易、运输工具和新结算方式的应用和普及,构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要熟悉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新模式,熟悉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产品其价值链构成的主要特征,找准企业的定位,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学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形成利益最大化。
三是要继续推动贸易便利化。目前在外贸内部成本和外部环境压力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减缓外贸增长压力从中长期看是要坚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短期看落实贸易便利化措施至关重要。明年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政府转变职能将有利于推动贸易便利化措施;二是落实巴厘岛协议有必要继续推动贸易便利化措施。宏观层面,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简化市场准入条件及政府的行政审批,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要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诚信体系和电子商务建设,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要通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微观层面,从2014年起,要加快研究推动进出口贸易报关单一窗口建设,要从贸易便利化涉及的各个环节,减少贸易障碍、降低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