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采收“卡”住棉花规模化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喻树迅告诉记者,内蒙古西部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新疆北部生态条件相似,种植棉花优势突出。这里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棉花病虫害种类少,棉花品质好;蒙西有大面积盐碱旱地,棉花是抗旱耐盐碱作物,种植数年,还能改良土壤。
自然条件如此优越,为何以往蒙西棉花没有得到大发展?“关键是大规模机械化种植、采收难题没有攻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张建中说,跟玉米、小麦等作物不同,棉絮轻,无法通过收割后扬谷,利用重力分离的方式来获得棉絮。棉花机械采收技术的发展为内蒙古规模化发展棉花种植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内蒙古地多人少,如额济纳旗面积约11.5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万,采收棉花人手不足。目前市场上1公斤籽棉收购价约8元人民币,但采收1公斤籽棉人工费接近3元,成本过高。”张建中说。
喻树迅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根据机采棉特点,研发出种植模式及其全程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如植株“矮”,结铃“密”“早”,棉株高度相对一致,株距为9厘米、带状种植,有利于机械化种植、采收;机械覆膜、铺滴灌管、施肥、播种一次性作业及机械中耕除草和机械喷药等,减少人工成本。
据悉,2011年,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成立了内蒙古棉花综合试验站,3年来,试验站先后引进中棉50等90余个品种,筛选出适合内蒙古种植的8个主栽品种;形成了膜下滴灌抗旱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全程机械化和轻简化种植等10余项关键技术。在全国棉花高产创建活动中,2011年度阿拉善左旗获亩产523.4公斤籽棉的高产纪录,在全国首次实现亩产“千斤棉”目标。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进行棉花规模化种植的甘肃慧达信科贸集团公司董事长李鑫说,由于机械化难题获解,蒙西棉花种植、机采面积迅速扩大。2012年,阿拉善盟机械采棉面积300余亩,今年已增加到8000多亩,明年预计内蒙古机械采棉面积将有更大的发展。
机械化、规模化植采棉,经济效益高
为实现在干旱地区植棉,中棉所在培育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后,又成功培育出转基因抗旱棉。喻树迅说,在30—50厘米土壤层含水量仅5%—8%的情况下,抗旱棉花仍能正常生长,为蒙西旱地植棉创造了条件。
喻树迅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使用中棉所研发的全程机械化栽培、采收技术,更省水、省肥、省工并增产。即传统大田灌溉亩均用水500立方米,棉花示范田膜下滴灌技术亩均用水仅200多立方米;肥料随水滴灌,节省肥料投入成本150元/亩;省去人工浇水、施肥、采棉等主要环节用工,仅机械化采收较人工摘棉花一项,每公斤籽棉节约1.6元;为便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去除田埂与水渠,实际节地13%;此外,机采棉田间管理时效性强,棉花长势均衡、普遍早发,经过实际测产,机采棉较传统种植亩增产21.5%。
李鑫说,他的棉田亩产籽棉400—500公斤,按照1公斤8元收购价计算,每亩棉花产值约3200—4000元,刨掉各种投资,纯收入超1000元,远高于当地种植玉米的收入。
缓解棉粮争地矛盾改善内蒙古生态环境
据统计,每年我国棉花需求量超过1000万吨,自给率约70%。随着我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棉花产需缺口逐步扩大。另一方面,我国耕地逐年减少,棉粮争地矛盾严重。
喻树迅说,阿拉善盟种植玉米,整个生育期需用水量600—800方/亩,种植棉花,仅需用水250—400方/亩,可节水30%—60%;一般亩产籽棉400公斤左右,是内地棉花产量的2倍。
“今后5—10年,在以阿拉善盟为核心的蒙西地区发展500万亩棉花,就意味着内地可调减约1000万亩棉田用于粮食生产,按内地玉米产量1500斤/亩计算,每年可增收粮食700—800万吨,有利于缓解粮棉争地矛盾,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喻树迅说。
阿拉善盟科泊尔滩等地干旱缺水,土壤盐碱化重,植被少,长期裸露,风蚀沙化日益严重。张建中说,在此类地区种植棉花,不仅可充分开发利用盐碱旱地和有限水资源,还可增加植被覆盖度,减蒸抑尘;棉花生长期间,还将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能保护、改善当地土壤和生态环境。(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