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服饰市场群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从小商贩摆地摊开始,比浙江义乌的历史还早,获过中国服饰名城、中国服装市场第一街等荣誉。但此前市场长期存在着‘数据统不进、税收增不上、大户留不下、品牌打不响’等问题。”芦淞区市场管理局局长过德文告诉记者,此前一段时间,由于市场税收征管不规范,税负不公、不透明,人情税、“了难税”、大户查补较多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升级转型。
“之前税务局有不少协管员常常来市场转,看中了合适的衣服顺手就拿走,而且还很理直气壮、心安理得。经营户们大都不敢吭声,因为担心得罪了他们会被报复。”芦淞中国城一姓刘的女老板告诉记者,2006年她曾有心将服装市场做大,但正在她把账目、门面精心准备好想放手一搏之时,税务突然来查,将她的电脑、账本和销售单全部扣留,这不仅让她的生意没法做下去,而且打消了她将市场做大的决心,至今她还是一个小小的个体户。
“一些税务局的干部也经常‘坑’经营户,请同学、战友吃饭,要经营户买单,过年过节,经营户都要上门送礼。在那个时代,经营户们的精神压力都很大,大多无心做生意,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对付检查,去应付关系、人情,需要去了难。一些经营户不堪其扰而不得不远走广州、武汉等地经商,有些甚至直接转行。”刘老板告诉记者,正是出于“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的担忧,不少经营业主不仅是不敢显山露水,有钱不敢声张也不敢消费,而且普遍缺乏创业的安全感和做大做强的勇气。
“义乌每个摊位平均定税已达到1万元/月,芦淞服饰市缴税额与其相比只相当于1/16。要想把芦淞服装产业群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关键就是要让广大从业人员和经营户们安心。为此我们必须给大家吃颗‘定心丸’,让大家都能真正放开手脚去搞经营,不用整天担心被查税被报复。”芦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海宾告诉记者,通过多次征求倾听经营户的意见呼声,株洲市、芦淞区两级政府决定着手破除政府部门随意对经营户和中小企业进行检查等“潜规则”,限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定权,扶持市场的发展壮大。
据介绍,2013年4月,株洲市政府专门组织市国税、地税、财政、经信委、工商、统计、质监以及芦淞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专题研究了芦淞服饰产业发展扶持措施,株洲市政府专门为此印发了芦淞服饰产业发展“七条措施”。
记者注意到,这七条措施篇幅虽短,但内容却极为丰富。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一是着力“稳中”,即对加工户、经营户分别设定了15%、13%即免查免补的年纳税增速,建立一个正常的税收逐年增长机制,实现税收征纳公开化和透明化;二是突出“扶强”,即对注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大户,不要业主跑一步路,政府部门全程代办;不要业主出一分钱,不收任何服务费用;不要业主操一份心,可自主选择政府推介的专业机构代理建账核算、证照年检、纳税申报、统计上报等服务;三是坚持“培小”,即实行“放水养鱼”的培育扶持政策,对未达到税收起征点的经营户,给予税收免征。
“政府能听取接受经营户们的意见,帮大扶小,免查免补,这实际上让我们经营户们都吃了一颗‘定心丸’。经营户安心了,必然会想方设法做大做强,纳税的自觉性也就相应提高了。”捧着区政府颁发被授予“诚信纳税市场”的市场可连续3年享受诚信纳税市场的税收免查免补待遇的承诺书,“诚信纳税市场”银谷服饰广场副总经理贺湘平笑得合不拢嘴。
针对市场经营户对于便捷的政务民生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品牌运营、人才培训、研发设计等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有着强烈需求的现实,芦淞区政府还创新性地打造了集服装出口、电子商务、研发设计、金融支持、市场服务“五位一体”的服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先后组织开展了市场群万人免费体检等服务活动,为一批经营户解决了子女入学入托和就业问题,尽可能解除经营户们的后顾之忧。
“实行阳光征税后,经营户开始从摊位转为公司制企业,主动纳税、主动办证,服装企业一改过去地下运作、水中潜游的状态,做大做强的信心陡增。”芦淞区财政局局长陈晓勇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28家经营户通过政策主动实施“个改企”,有49家经营大户主动注册公司法人,有2000经营户主动浮出水面自愿纳税成为新增纳税户。如今,经营户自愿申报纳税率达98%,芦淞服饰市场的年纳税额净增3000万元,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可喜势头。
“实施政府限权和税征改革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行政成本大幅降低,税收征纳关系日益和谐,市场环境更加优化。”刘海宾表示,虽然改革曾一度让税务、工商等部门有所抵触,但随着政府机关随意骚扰经营户等“潜规则”的破除,广大干部自身其实也得到了保护,政府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