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即将出台的稳外贸政策,多名专家表示,政府部门的着力点在于微调,意图在短期内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提高竞争优势。
据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昨日在 “第17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发布会上介绍,“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很快会出台,24日国务院开了常务会议,原则已经定下来了。但是还要有具体的文件,具体的政策措施出台才行。”
针对上述信息,商务部研究院外贸研究室副主任张莉昨日表示,与去年9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相比,24日国务院会议提出的稳外贸六大原则“更具体化”,限定了贸易便利化、出口检验检疫、金融、出口退税、贷款、服务出口、人民币汇率等几个领域,初具“配套性组合措施”雏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周五介绍,上述政策主要是通过微调来稳定外贸。
据张莉介绍,出口退税、贷款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可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培育外贸竞争优势。她指出,金融配套组合措施例如金融信用证的开具,使得中小企业贷款更加便利,反映了政策对中小企业明确的支持导向,希望“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存活下去,扶持外贸企业度过艰难时期”。
张莉认为,出口退税还有一定空间,可减少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降低成本,更多用于投资和生产方面。“比如说对传统产业上升一些幅度,还可以增加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通过维持货币稳定来稳外贸也是一个着力点,不过,“国际市场的动荡使得人民币稳定只是一个良好愿望,人民币汇率可能小幅波动,微弱升值。”张莉表示。
“政策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目前中国外贸的问题,中国外贸处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减弱、新的优势没有形成的转折点,外贸缺乏内生增长动能,政策只能使得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存活。”张莉说,但政策会相应改变外贸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外贸管理体制,更符合市场化的要求。
据沈丹阳昨天介绍,未来具体政策措施出来以后,相信对促进今年外贸的稳定增长会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中国外贸的稳增长也好、调结构也好,更重要的是要靠企业自身,通过转方式挖潜,不断地努力,才能够达到目的。”
对此刘元春指出,上半年的外贸数据反映整个贸易管理体系存在重大问题,热钱利用管理体系的漏洞进行大量套汇。对于市场担忧三季度进出口过度回落,进一步对整个制造业、中小企业造成冲击,刘元春认为,中国外贸“三季度可能会有底部波动的状况,四季度会随着全球贸易的触底回升而转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