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纺织贸易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日本巧用汇率波动“走出去”对我国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3-07-16

  2013年3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度触及2005年汇改以来的高位,并创下19年来的新高。当前,从经济基本面看,人民币升值趋势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实际上,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伴随综合国力增强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货币升值往往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低价格的传统优势面临一定挑战,这势必给我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为应对这一冲击,不少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那么,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注意哪些事项,选择怎样的策略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看看日本曾经走过的路。上世纪80年代,日元的升值压力与今天人民币面临的状况颇为相似。从贸易方面看,彼时日本贸易顺差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美国的贸易赤字随之大幅飙涨;与此类似的是,中国近十年贸易顺差更为明显,美国的贸易赤字同样呈现快速攀升势头。日元升值,同样给当时的日本企业带来了压力,迫使其“走出去”,继而形成了如今海外的“另一个日本”。

  一、日元升值促使日本制造业企业纷纷“走出去”

  战后日本经济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日元汇率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1985年的广场协议为转折点,在此之前,日元汇率水平缓慢上升,1985年以后的日元汇率经历了急剧升值,并一直延续到1995年。

  广场协议签订以后,直接导致了日本对外出口额和实际GDP增量的下降。为刺激日本经济增长,日本央行通过加息和再贷款大量发行基础货币,这一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流动性大量增加。因此,日本从客观上需要利用国际市场来实现富余资本的转移和资产的保值升值,而在日元升值背景下,海外资产相对便宜的价格也给予日本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的机会。所以,无论是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出发,还是从资本寻求更高回报考虑,日本都需要大规模地发展对外投资。

  从下图可以看出,1985至1989的5年间,日本企业设立销售型海外子公司的数量保持平稳增长。而与此同时,日本设立的生产制造型海外分公司则增长了三倍多。


  数据来源: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海外进出企业总览1995》

  二、日本企业巧妙利用汇率波动

  在日元迅速升值的影响下,日本经济很快便面临进行调整的压力。实际经济增长从1985年的4.1%下降到1986年的3.1%。

  1986年5月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的生产设备投资在3年内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中小型企业的状况继续恶化,国民收入下降了0.5%。1985年,日本企业总的利润增长了5.7%,但出口相关部门的利润却下降了4.8%。其中,电机业下降了15.9%,钢铁业下降了24.9%。1986年,日本企业的利润平均下降了3.1%,其中制造业下降了22.2%,出口相关部分下降了42.9%,电机产业下降了48.5%,钢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但事实上,日本经济很快就抵挡了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1987年、1988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3%和6.2%。

  有意思的是,日本的贸易顺差却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增加。1985年,日本贸易顺差达到616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35%;1986年更是跃升至1016亿美元。按日元计算,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从1986年7月起开始下降,但如果按美元计算,日本的经常项目顺差却一直在增长。

  导致日本在日元大幅升值情况下仍能保持贸易顺差的因素较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企业很好地利用汇率波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很重要的原因。

  三、日本企业不转移核心部分

  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牢牢控制着研发和营销等产业链的高端,从来也没将高科技的核心部分转移出去,并且精心打造出一个能够绑定全球相关企业的产业链。表面上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也步入本土产业链“碎片化”的过程,但实际上发达国家依托自己的先发优势,始终有效地主导和控制着整个产业链,这就是所谓的产业软化。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除了日元升值后旨在降低国内生产成本这一基本动因外,转移产地、避开美国对日进口数量限制也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从对外投资的地区分布看,美国、欧洲和东亚三大重点的格局没有改变。从对外投资的形态看,一是狭义的以现地生产为依托的直接投资,二是广义的包括购买外国证券、债券和贷款在内的长期资本输出。其中,直接投资累计额1977年为222亿美元,1987年为1393亿美元,超过传统的海外投资大国英国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海外投资大国。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实现翻倍,投资的内容也发生了调整和变化。无论是在东南亚进行的科技含量较低的现地生产,还是在美欧进行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现地生产,其科技研发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都在国内,“可以说在美国、亚洲的现地生产,都只是处在国内生产和出口的补充位置”。由此,上世纪80年代取得长足发展的日本跨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已经建立了一种以世界为舞台、以日本为轴心的生产网。

  四、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当前面临的经济环境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极其相似。因此,我们应充分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着眼于长远布局,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大规模“走出去”。

  (一)优化产业布局

  面对日元持续升值的压力,日本国内产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由于贸易条件改善,非制造业的单位工资和投资收益随同制造业一起出现了提高,刺激了金融、房地产、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较快发展,经济由出口主导型逐步转向内需主导型。1985—1994年,非制造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二是制造业内部越来越强调质量、技术、创新等非价格竞争力因素的作用,企业的努力方向转向高精加工和高附加值。

  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我国诸多制造企业没有竞争“内核”。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对国外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和成套设备的依存度非常大。我们的绝大多数制造业行业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一些企业实际上只是国外企业的生产车间,被发达国家所绑定或者控制,盈利水平和能力受到严重挤压,绝大部分产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碎片化”,缺乏核心竞争力,成为没有“内核”的产业。

  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形成自己的竞争内核。

  (二)调整进出口结构

  出口产品竞争力的着力点应逐渐从价格转向质量、品牌、技术、营销网络等非价格因素上来。“广场协议”后日元的持续大幅度升值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出口。进口额之所以不升反跌,原因在于石油价格下跌,在进口总额中占很大比重的石油进口额随之减少。同时,由于日元升值打击了对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出口,导致进口随着出口一同萎缩。进出口价格都趋降,但进口价格下降更快,贸易条件趋于改善。

  应加大推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广场协议”后,日本的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日元持续升值,导致了食品、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规模出现萎缩。例如,1985年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为14960亿日元,1990年下降到10420亿日元。

  而与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则有了显著增长。1985—1990年,化学品出口从18430亿日元增长到22950亿日元,机械和电子设备从141420亿日元增长到187030亿日元。所以,我们应逐步削减食品、纺织品、金属制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提前培育和扶持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

  (三)引导行业组织在“走出去”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为例,他们每年带领电子信息企业出国参加有关展览,开拓国际市场。随着近几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最近4年赴境外参展企业年均递增20%以上。去年带领1000多家企业赴境外参加展览,许多企业都表示要借人民币升值的趋势积极地“走出去”。

  行业中介组织一般虽不具有行政功能,但是却拥有常年的经验积累和丰富的境外资源,可以利用其在境外的资源,除了联系沟通之外,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的政策信息、市场动态、咨询服务以及调研服务。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在带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