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纺织贸易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童装:召回接踵而至,“曝光”步步惊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3-06-08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大量“国际制造”涌入国内市场,“中国制造”也在国际市场上遍地开花。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各种刁难,中国的消费者也受着被“边缘化”的夹板气。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国内国外两套标准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前有耐克球鞋气垫缩水被罚487万元,后有大众直接换挡变速器(DSG)的不情不愿召回。儿童玩具与童装也未能幸免,国际市场上,中国童装稍有质量隐患即动辄召回,而国内市场童装屡屡爆出“质量门”。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的儿童何以这样不受待见?双重待遇的根源在哪里?

“召回”接踵而至,“曝光”步步惊心

首先来看一组笔者从各大媒体采集的数据:

2012年,美国针对儿童服装共发起20次召回,涉及中国的为12起,除1起涉及马来西亚、越南等多个国家外,其余11起被召回产品完全是“中国制造”。

2012年,欧盟共召回565项纺织服装产品,涉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271项,所占比重为48%,从种类上看,80%以上是童装。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期对全市销售的儿童服装产品开展了监督抽查。抽查发现,超过10%的服装出现pH值超标。本次共抽查了39家企业生产销售的78批次产品,检验不合格8批次,不合格率超过总抽查量的10%。

宜昌市纤维检验局近期对城区婴幼儿及儿童服装产品进行专项监督抽查,在高中低档的35个品牌38批次儿童服装产品中,8批次产品服装标识标注情况及内在质量达不到要求,约占总批次的21%。

2013年3月,河南省消协对童装进行抽检,30个批次儿童服装中有6个批次质量不合格,占比为20%。

截至2012年底,天津共组织5批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其中儿童服装的产品合格率仅达到85%以上。

2012年第二季度,内蒙古自治区工商局委托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对内蒙古自治区流通领域儿童服装商品进行了质量监测抽检。此次抽检共检验112个样品,合格77个,总合格率68.8%。

数据说话,无需多言。与“中国制造”童装在国外的频繁被召回不同,国内市场虽屡屡爆出质量问题,但鲜有召回举措。因此,消费者得出童装质量标准“外紧内松”的结论是符合实情的。然而,这真的正常吗?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是“标准”问题,宣传不够致误读

尽管消费者普遍认为童装质量国内外标准存有差别,但服装业内人士却对此持有不同意见。

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舒朗股份董事长吴健民先生认为,童装质量标准“外紧内松”这个命题本身是不正确的,很多国家的标准不一定比中国就严,中国的童装质量标准,在很多的指标方面都远远超过美国、欧盟以及日韩。执行两种标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说,中国的国家标准比其他国家松,这个观点本身是不对的。中国的标准是不松的,关键是有些企业不去执行。我们的质监部门管理不到位,导致有些伪劣产品流入市场。而产品要口到国外,相应的流程比较完善,包括海关检测、离岸到岸的检测、厂家验收,都会要求达到相关国家的标准,但并不等于这一标准一定比中国要严。单从标准角度而言,中国标准并不落后于世界标准,只是在系统性方面与差异化方面缺乏系统的思维。根据专业的对比,进入中国主流商场的服装品质,丝毫不低于国外服装的品质。

对此,烟台盛泰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吉山在质量控制流程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国标的很多技术指标确实比欧盟与美国标准更为苛刻,但是内销服装由于检测机构对面料、辅料市场的监管缺失,质检系统也没有完全承担起产品质量监管责任,且服装内销市场竞争主要以“价格战”为主。企业在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中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关注研发能力的提高、生产工艺的改进及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产品的流通领域,很多销售商家只注重销售业绩,忽视对所售产品的质量要求,以及质量管理存在漏洞。而外销产品就不同,国外采购商在采购时,要求生产企业必须提供经过专业的国际机构按照其国家标准进行检测的合格报告。否则,国外采购商是不会采购的,这就形成了“外紧内松”的现象。

业内人士的论断在相关标准的比对中也得到了论证。例如,新标准对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异味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更加严格。这些指标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相对应,有助于指导和规范我国儿童服装产业。新加入的“致癌芳香胺的最大限定值为20mg/kg”这一条标准,已高于欧盟在2002年对“可分解22种芳香胺染料”设定的30mg/kg这一最大限定值。

专业人士的分析与国内外标准的比较一致表明,国内的童装标准并无问题。既然如此,必然是其他环节出了问题。

社会责任抛脑后,投机钻营利欲熏心

2012年8月1日起,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取代GB18401—2003国家标准。新标准将强制性A类服装的婴幼儿年龄从24个月改为36个月;在类别标注中,将婴幼儿纺织产品的适用身高从80cm及以下调整为100cm及以下。同时对婴幼儿纺织产品有害物质的国际检测更为严格,增加了对4-氨基偶氮苯染料的考核,实现了对24种有害物质的检测。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此标准都可以被认为是史上最为严格并且最能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的新国标。

此标准于2011年1月14日批准发布,原定于2011年8月1日实施,但考虑到服装生产周期长、服装企业库存大等实际问题,以及服装保存期相对较长的特性,根据国标委批复,此标准延期至2012年8月1日起实施。但这一人性化的宽限并没有得到一些童装企业的理解与支持,反而演变成了B类甚至C类童装的“最后的疯狂”。少数企业并没有利用这一年的缓冲期潜心提升品质,实现平稳过渡,反而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大量生产标准更低的B类或C类童装产品,然后利用消费者对新标准尚不知情的现状,以清仓、打折或换季等噱头大肆出货,趁机赚得盆满钵盈。新标准实施已经半年有余,但笔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在大部分的正规商场以及连锁婴童用品商店,已经难觅B类或C类婴童服装的踪迹。然而在一些社区童装店或服装批发市场,B类或C类或吊牌信息不齐全的童装依然有售,并且销售势头丝毫不逊于新标准执行之前。新标准的执行令人担忧。

不同于童装企业对服装标准的高度敏感,童装经销商与消费者对童装标准基本反应冷淡。很多经营童装的商户都认为,只要服装来源渠道正规,吊牌齐全并且没有做工问题,就是合格产品。而很多受访的消费者依然延续了传统观念,认为只要童装是纯棉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他们对pH值与甲醛含量等指标极少关注,对偶氮染料、阻燃性等技术性更强的指标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从童装生产的产业链来分析,新国标的普及与执行,目前依然停留在生产层面上,并没有被全面铺开。

如果说标准的普及程度不高导致市场对不合格童装仍有经销与消费的需求,那么未能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童装的流出,质量管理部门难辞其咎。长期以来,很多地区的服装质监部门一直处于“只监不管”的状态,其工作构成也仅有抽查与信息发布两方面的内容而已。但是,法律赋予这些机构的行政执法权与自由裁量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只警告不处罚的放纵,或者无关痛痒的象征性处罚,这在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更为严重的是,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进而陷入恶性循环。2011年到2012年,阿迪达斯童装连续两年质量测试不合格;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春等地的儿童服装进行了抽查,结果却触目惊心。一些消费者心目中的“大牌”都上了黑名单,派克兰帝、JEEP、ZARA、Disney等纷纷沦陷,作为中高端婴幼儿服饰市场的“名品”丽婴房和英氏,也赫然在列。这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童装市场有监管却无说服力之怪现状。

加强监管是重心,“上下互动”齐发力

首先,要事无巨细,强化全产业链的把控,构建全方位的立体标准体系。国家每年都会花大量财力对童装质量进行监督抽查。但令人遗憾的是,每年的抽检结果中,都存在大量不合格产品。童装安全无小事,如果只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而忽略了对供应与流通环节的管理,这种“斩头去尾”的做事方法只能以“虎头蛇尾”告终。有了最好的标准,却得不到最好的贯彻与执行,实则为一大遗憾。在上游,服装标准必须与面辅料及其相关工艺标准相配合,且这些标准必须可以达到甚至超越国际通用标准,以从一开始就实现童装生产的高标准。在下游,必须为相关标准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以在执行层面对标准的效果进行保障。

其次,强化宣传与普及,让质量观念深入人心。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供应。有些消费者对童装质量指标并不在意,有些则容易受商家花言巧语的蛊惑,贪图便宜者也大有人在。这导致了不合格童装仍有市场,而从不合格童装中尝到甜头的不法商家,即便在高压的监管下,也仍然会蠢蠢欲动,铤而走险。因此,服装标准不能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应该下大力气普及,让质量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加强行业自律,变“自上而下”的监管为“上行下效”、“上下互动”的全民参与。客观而言,从中国市场目前的状况以及童装行业的整体素质上看,仅凭质监部门的一己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实现改变。商超渠道的体系比较完善,更容易实现监管,因此质量可以得到保障。而商超之外的其他渠道,其情况相对复杂、经营相对灵活且管理相对混乱,更容易采用“游击”战术脱离监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除了政府监管外,非政府组织等民间力量的监督及行业自律与互查是严控质量的有效补充。然而在中国,由于政府主导性过强、自愿性不足及合法性不够等原因,非政府组织大多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其在质量监督中的作用也有限。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在童装行业中,企业或对所谓的“潜规则”心照不宣、沆瀣一气,或紧盯竞争对手的质量问题不放,为了打压竞争对手,不惜在质量问题上进行诋毁、中伤,但是转过身来对自己则缺乏自律,对自家的质量问题讳莫如深。所以,唯有加强社会监督的力量并强化行业自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诚然,中国的童装行业乃至整个服装行业不乏好的标准,然而如果这些好的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没有很好地“接地气”,再好的标准也将只是一纸空谈。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