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汇率压力,需求不旺;国内,工资上涨、原材料涨价……转行还是转型?眼下,每一家外贸企业似乎都面临着抉择。
在日前召开的第15届海交会海峡品牌文化论坛上,外贸企业纷纷表示,拼人力、拼成本的“代工经济”和“低价竞争”已经行不通,要走出困境,“外力”只是辅助,练好“内功”才能治本。
有专家建议说,当前,外贸企业要从价格销售转移到产品设计、产品功能、品牌文化等的价值销售,要彻底扭转重生产创汇、轻品牌创销的思路,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统筹规划转型升级,提升利润空间和创造外贸价值的能力才是根本出路。
有订单无利润
进入2013年以后,伴随越来越频繁刷新的汇改纪录,外贸企业的利润不断被“蒸发”。而人民币的升值在今年更是重拾高歌猛进的声势,让外贸企业大呼受不了。5月16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4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5.24,环比上涨0.88%。这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连续7个月创历史新高。
“人民币升值太快了,不停地升,纺织出口企业不敢接单。”浙江一家家纺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换汇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更低,省内一些代工的小企业不堪成本压力而纷纷关门歇业,部分幸存下来的外贸企业,“只得通过提高报价与客户共同分担成本的方式来渡过难关,但不知客户能不能接受提价。”
有机构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行业营业利润将下降约12%,毛纺织行业下降约8%,服装行业下降约13%。
“有订单没利润,所以情愿不做。”记者联系多家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发现,中小企业外贸出口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赢得市场,因此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率普遍低于3%。由于国外客户对价格相对敏感,所以汇率波动对它们造成的直接影响和冲击较大。
对于外贸形势,商务部在近日召开的新闻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贸企业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出口企业来说更多的是不利的影响。企业普遍对于远期经营信心不足,其中,“有单不敢接”的现象更为突出:许多外贸企业为防止汇率风险,还把长期订单改为短期订单,把大订单改为小订单,造成总订货量减少,出口量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外贸企业当前困难重重,表面上看是受到外部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因素的直接影响,其背后折射的是传统外贸增长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高位震荡、贸易摩擦加剧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大量投入的贸易竞争力,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人口红利消失的制约,同时也面临新兴经济体本土企业崛起的竞争压力。
低价竞争已不可持续
来自有关部门最新的抽样调查显示,77.5%的企业今年1~4月合同利润明显下滑,6.6%的企业表示会影响正常履约,73.4%的企业预计今年全年出口利润同比只能持平或者下降。
危机当前,每一家外贸企业都在寻找突围之路。
“低价竞争已不可持续。”来自中国彩棉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部部长汤寿伍告诉记者,集团的彩棉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种类丰富,出口市场遍布全球各地。“相对于传统的纺织企业,金融危机以来,我们集团的市场份额仍在稳步增长。”
不仅仅是中国彩棉一家企业,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卖得多、赚得少”的现状,力图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在出口贸易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作为一家专注毛针织领域的出口品牌企业,上海协大今年在华交会上推出了2014年的全系列新款毛衫,与此同时,参展新品在其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同时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