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络联代替了细纱工序人工落纱、插管,实现了高速度、小卷装、自动化,而且出现质量问题也可以追溯到每一台细纱机甚至每一锭,是目前及以后纺织企业的主流需求。然而细络联还存在技术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期技术看台将专题探讨细络联的连接方式。
□ 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 白予生
目前,细络联有三种连接方式,分别为一对一单连、多对一连接和组对组群连。一对一单连是细纱机与自动络筒机一一对应,单线连接,1台细纱机绑定1台络筒机,络筒机之间没有连通,细纱机组与自动络筒机组之间的通道数量等于细纱机台数,通道数量最多。多对一连接是多台细纱机与1台自动络筒机连接,多台细纱机的管纱只能供应与之相连的络筒机,络筒机之间也没有连通,细纱机组与自动络筒机组之间的通道数量等于络筒机台数,通道数量较少。组对组群连是细纱机组与自动络筒机组连接,这个机组可以是全细纱车间的机台和全络筒车间的机台,也可以是这两个车间的各一部分机台。在这个连接系统内,细纱机台与络筒机台之间形成了台台通,其连接通道数等于细纱机台数与络筒机台数的乘积。
一对一单连
第一,灵活性。在正常工艺条件下,不同锭数细纱机配置络筒机锭数如表1所示,细纱机长车机型纺制29tex纱时,1台1680锭细纱机连接1台络筒机,这台络筒机的锭数为36锭,若纺制10tex纱,24锭就够了。千锭以下的细纱短车只能配20锭以下络筒机,但由于一对一方式必须是1台细纱机配1台络筒机,若使其产能平衡,整个车间就必然会出现机台长短不一、锭数各异的状态,从而使合理选择细纱机与络筒机单机锭数的灵活性丧失。
第二,适应性。为了验证一对一细络联系统的适应性,分离式系统中的6台络筒机采用分时段加工不同品种,而一对一细络联系统按细纱开台对应配置相同台数的络筒机分别加工4个品种。两种方式比较如表2所示。表2说明,对于设定的产品方案,分离式细络系统可以灵活的应对。一对一细络联系统的络筒机虽比分离式细络系统多配置了40锭,但分离式细络系统的总待机率只有1.69%,全部达到正匹配,而一对一细络联系统在总待机率达到13%的情况下,19.5tex纱却出现了负匹配,欠产9.1%。在这种连接体制下,络筒机的产量是不能以丰补歉的,产能过大的络筒机只能停产待机。这种1台细纱机绑定1台络筒机的连接方式扼制了络筒机产能的发挥,使设备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
第三,占地面积。经测算,分离式细络系统6台60锭自动络筒机占地709平方米;一对一细络联系统20台20锭络筒机占地1110平方米,占地面积增加了56.5%。
第四,经济性。由于络筒机用短车且配锭增加,络筒机折合每锭的价格和占地面积均上升,这将增加细络联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使得一对一细络联在经济上不合算。
组对组群连
第一,适应性和灵活性。组对组群连方式的连接轨道使细纱机台与络筒机台之间形成了台台通,络筒机的产能可以全组通用,因而使得本系统中的细纱机和络筒机每台锭数,可以合理选择而不致影响细络的产能匹配。就前述案例来说,以19.5tex纱为例,组对组细络联可以选用1200锭细纱机20台,配60锭络筒机6台,也可选用600锭细纱机40台,配72锭络筒机5台。表2的细络产能匹配状态在组对组细络联中亦可达到,其适应性和灵活性与传统分离式一样,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破除了一对一产能对接的限制,使各络筒机之间产能余缺调剂成为可能,实现了细纱机组与络筒机组全产能的匹配。
第二,占地面积。经测算,如上例组对组细络联选配6台60锭的细络联型络筒机,则其络筒机占地面积为685平方米; 比传统分离式细络系统稍小,可以认为两者是相同的。
第三,络筒机的运行方式。络筒机运行采用分时制。待络筒机落完一落纱后等待指令加工待落纱。至于由哪台络筒机加工,则由监控器依照运行状态判断。
第四,监控器。一对一单连和多对一连接的监控器是分立的,有几台络筒机就要配几台监控器,数量比较多,但比较简单。组对组群连必须配置智能群控型的监控器才能满足控制要求,监控器必须具有生产调度员的功能。
多对一连接
多对一连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较合理地选择细纱机和络筒机的单台锭数,便于机台排列布置。以19.5tex纱为例,多对一方式可选择1200锭细纱机3台,配60锭络筒机1台。虽然络筒机锭数配置比较合理,但其细络产能匹配关系并无根本改变。如果这1台络筒机产能有余,也不能弥补另1台络筒机产能的短缺,因为这台络筒机只能和这3台细纱机固定相连,产能有余只能待机。因此,多对一方式只是一对一方式的放大,性能上并无根本改变。
总之,细络联应当采用组对组群连方式,一对一单连方式和多对一连接方式是不可取的。实现组对组群连必须以细络轨道连接,使细纱机和络筒机台台通,络筒机能够实时切换工艺参数以及监控器具有在线实时调度功能为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