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纺织品,做纺织生意,纺织面料网
 
中国纺织品网手机版 » 资讯 » 纺织科技 » 正文纺织要闻 国际纺织 企业新闻 纺机设备 市场行情 行业研究 家用纺织 纺织科技 纺织贸易 人物访谈 中国轻纺城 政策法规 展会新闻 纺织知识 

技术进步可以创造产能 也可以创造市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纺织品网   tex.org.cn   日期:2013-09-18

        编者按:在第19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嘉宾互动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许坤元、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巡视员李新男、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桐昆集团董事长陈士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强等嘉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作为论坛主持人,向各位嘉宾提出了业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嘉宾们都作出了细致的回答,并与现场参会代表进行了互动,氛围热烈。本期带来的是现场嘉宾的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精彩问答

  对于化纤行业未来的规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许坤元认为,化纤的需求还将进一步释放。同时,他指出,因为未来纺织品的消费不再是满足型的消费,而是改善型的消费,所以行业不完全是量的增长,而是质的增长和品种的丰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强认为,未来化纤行业的需求主要由城镇化建设的产业用纺织品创造的,行业应密切关注两者的走向与需求,并研发相关技术。

  问题一:提升化纤行业的发展质量无疑是方向,同时要不要加大产量是企业矛盾的地方。化纤行业在量上是否还有增长空间?

  许坤元:化纤行业的企业家要认识到,化纤产业靠一两台机器赚大钱的机会越来越少,或者说一去不复返。重视人才、科技、资本这三个市场要素的作用,才能找到发展的出路和获得最大利润。涤纶行业只要按照目前的市场趋势,遵照市场调节作用,前景会扭转过来。中国的化纤行业正在逐步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问题二:国家发改委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部门,当前在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会出台哪些政策?钢铁等行业深陷产能过剩陷阱,化解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对化纤行业有哪些借鉴意义?

  贺燕丽:如果不能化解产能压力,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益将会日益下降,我国就不能从化纤大国向强国转变。企业家现在就应该思考,大型企业怎么向更强的方向走,企业该如何转型。有些企业要敢于走出去,很多国家还是欢迎中国到那里投资的。

  问题三:如何把上下游产业链协作开发的模式做得更好?

  李新男:目前国家科技部正联合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等15个部门积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我国大学研究机构的联合,围绕未来产业链的构建部署创新链,形成协同创新的新组织形式,从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问题四:在当前宏观形势下,纺织化纤企业该如何走?

  王伟: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化纤行业目前的增长速度不到“十一五”时期的一半,但是发展质量正在稳步提升。而且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化纤在转型升级之后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问题五:桐昆集团是化纤行业龙头企业,企业扭转不利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近期的股票回购计划是如何考虑的?

  陈士良:现在行业所谓的产能压力,有来自于信心的问题。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是吓出来的。上下游感觉发展太快,对于两位数增长都比较担心,造成了库存集中在聚酯工厂,而下游产业基本上只是用一点买一点。因此,除了运用“四个一批”的原则消化产能外,我觉得还要加上一点,那就是我们要增强信心。

  问题六:化纤行业近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

  赵强:化纤行业要创造需求。如何提升需求,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另一个是产业用纺织品。两者的需求提升都需要以发展行业技术作为支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许坤元

  中国化纤业仍有增长空间

  第一,世界纤维产量继续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到2011年,世界化纤产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两点,一是中国为代表的世界新兴经济体,随着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纺织品消费同步增长。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在这一个阶段中,纺织品的消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二是产业用纺织品在应用领域以及使用量上都有大幅度增长。而且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全球产业用纺织品的用量还会快速地增长。总体来说,全球70多亿人口的消费还在增长,未来5~10年,全球纤维发展的上升趋势不会改变。

  第二,化纤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显现出来。21世纪以来,世界纺织纤维的产量快速上升,化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化纤已经成为全球纺织纤维的主要基础性原材料。化学纤维已经不再只是解决穿衣的问题,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所以,世界经济离不开化纤行业。另外,2011年,中国化纤产量占全球化纤总量的61.2%,2012年,中国化纤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70%。中国经济离不开化纤行业的发展。

  第三,我国化纤行业仍然有不断增长的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国纺织工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将继续发展。2012年,我国的纺织行业的生产增长了10.6%,比前几年的增速有了回落,但是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纺织品的内需潜力将会进一步地显现。中国现在有13亿人口,差不多4亿人口还是纺织品满足型的消费,其他的消费是改善型的,现在全球人均纺织品消费量11千克,中国已经超过了20千克,中国的纺织品消费不是满足型的消费,而是进入了改善型的消费,要求我们中国的纺织工业要结构调整来满足这样的消费水平,中国经济的增长必然对中国的纺织工业提出新的要求。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出口水平,在2011年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是7060亿美元,中国出口2482亿美元,2012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占到全球的35%,中国纺织工业的基础比较扎实,产业链配套优势比较明显,科技进步在这几年快速发展,特别是形成了一批有经济实力、人才实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行业专家,这个队伍成为中国纺织工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个原因是国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民生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给予扶持,中国的化纤工业在这样一种客观环境下面,应该说还有发展的潜力和余地。但是,因为它不是满足型的消费,所以不完全是量的增长,而是质和品种的增长,它的增长速度是多少?我的预测是和GDP增速同步。

  第四,涤纶行业当前的困难和出路。涤纶行业是化纤行业中间最主要的行业。2011年全球涤纶产量是3868万吨,占整个合纤产量的75%。2012年,我国的涤纶产量是3057万吨,占我国化纤产量的80.6%。涤纶行业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主要是技术进步。

  这几年,大容量、超细旦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实现使得企业质量水平提高了,比较成本降低了,所以有些投资者拼命投向这个市场。这是经济规律使然。然而,在同一期间内,同类产品的大量投入,最后出现了消化不良。这不是落后产品的过剩,而是同等先进工艺装备发展得太快。市场是有规律的,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就出现了过度竞争。所以,投资者要科学地预测发展的变化,包括PTA的投资也要顺应市场规律。

  化纤行业的企业家要认识到,化纤产业靠一两台机器赚大钱的机会越来越少,或者说一去不复返。重视人才、科技、资本这三个市场要素的作用,才能找到发展的出路和获得最大利润,涤纶行业只要按照目前的市场趋势,遵照市场调节作用,前景会扭转过来。我认为,中国的化纤行业正在逐步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贺燕丽

  消化产能可以走出国门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化解产能过剩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工作。目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信部正在起草《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这个方案主要以钢铁、电解铝、造船、水泥、平板玻璃这几个行业为重点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性意见,其他行业可以参照借鉴。总体的精神有四个方面:一是消化一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新的需求。二是兼并重组一批,优化组织结构。三是淘汰一批,淘汰那些落后的,属于高耗能、高污染,技术工艺水平比较低的,经济规模不合理的产能。四是转移一批,这种转移是向境外转移一批水平比较高的,国外有需求的产能。通过“四个一批”,使当前的产能过剩局面逐步好转。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协会会长,比如日本化纤协会会长,在分析世界化纤形势时表示,涤纶产能在未来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中国在世界化纤产量当中占比为60%~70%,涤纶行业如何面对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化解产能压力,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益将会日益下降,我国就不能从化纤大国向强国转变。企业家现在就应该思考,大型企业怎么向更强的方向走,企业该如何转型。有些企业要敢于走出去,很多国家还是欢迎中国到那里投资的。总之,要通过各种办法将产能消化掉。有智慧的企业家不等国家采取措施,自己就会抓紧考虑下一步发展的思路。

  化纤工业现在不仅仅是做量的时候,要从要数量向要质量转变,也要向国际化转变,加大走出去战略。这是我对当前化纤工业,特别是涤纶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基本看法。

  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

  增速放缓下的质量提升

  从世界各国,包括欧盟、韩国、泰国、印度,中国台湾的化纤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化纤行业已经到了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国化纤工业进入“十二五”以来,从2011年、2012年整个运行情况来看,增速是明显下降的。中国化纤工业已经进入到调整期,而且到了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化纤行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年增长速度是13.2%,进入“十二五”以后,化纤行业“十二五”规划当中对于化纤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实际上已经调整到了5.8%。而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是在“十二五”规划预计的速度之内,在5.8%左右,甚至于低于5.8%的水平。

  目前,我国化纤行业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首先,常规纤维实现优质化和功能化。现在行业已经不满足于普遍的纤维,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和品种开发。同时,通过这两年的运行情况可以看到,科技创新、品种开发做得好的企业也是保持良好运行的企业。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其原料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深度合作,目前已经完成了”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专项实施方案” 的初步方案。再生涤纶纤维也是重要的发展内容。我们正在积极制定《再生化学纤维(涤纶)行业准入条件》。

  虽然从表面上看,化纤业现在的增长速度不到“十一五”时期的一半,但是发展质量正在稳步地提升。而且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化纤在转型升级之后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对未来形势的一个基本判断。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巡视员李新男

  围绕产业链构造创新链

  化纤产业绝对是一个朝阳产业。从感性来分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纤维,所以化纤产业一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化纤行业要依靠技术创新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的化纤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觉得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依靠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第二,依靠化纤工业的低劳动成本。第三,依靠国家对化纤产业及周边产业的优惠政策。以上三个因素中,后两个因素在今天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要靠技术的进步,依靠在消化吸收基础之上的技术再创新。

  国家也正在研究怎样更好地为我们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政策。现在很多政策的制定都是基于改革开放初的条件,比如说,当时外汇储备非常低,所以要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但是现在的发展形势已经不同,国内的市场已经跟国际市场连成一片,不能把国内市场只看作国内市场,而不看作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所以国家正在出口政策、经济政策、外贸政策、税收政策、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开展研究和作出调整。

  我非常赞同以产业联盟的方式抱团创新,完善产业链。目前国家科技部正联合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等15个部门积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我国大学研究机构的联合,围绕未来产业链的构建部署创新链,形成协同创新的新组织形式,从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我希望中国的化纤产业能在原来已经有的工作基础上能加强协同创新合作,把产业做强做大。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强

  技术是行业做强的支撑

  化解产能有许多可以做的工作。首先,品种开发给行业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这一方面是技术上面应该做的事情,包括常规品种的功能化、多功能化、差异化等等,这些方面行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次,要创造需求。如何把需求提升起来,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另一个是产业纺织品。两者的需求都需要以发展行业技术作为支撑。

  现在成立的化纤产业联盟对于研发工作有很多启发。比如,全产业链的研究,过去即便是在相对集中的纺织行业,其实在品种开发当中还是分段的,而且分得很开,现在,化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要求全产业链结合,而且这个全产业链的联合是通过法律的结合,这对品种开发很有效。

  目前,中纺院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纤维开发上来。我们对“超仿棉”充满信心。为配合技术开发的需要,中纺院投资了两亿多元,建设了一条2000吨的生产线,已经调试结束了,正在开发各种品种。另外,在节能减排方面,从聚酯的回水中提取甲醛的技术已经在实施,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这个技术正在加紧推广。

  桐昆集团董事长陈士良

  面对产能压力要有信心

  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是产能过剩,聚酯行业是周期性较长的行业,也就是说,产能过剩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对桐昆来说,产能过剩并不是那么可怕。产能过剩对企业来说是一次机遇,是一次考验,它能够使人对下一步的投资更谨慎、更科学,它能够让人从内部加强管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打造产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现在行业所谓的产能过剩,有来自于信心的问题。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是吓出来的。上下游感觉发展太快,对于两位数增长都比较担心,造成了库存集中在聚酯工厂,而下游产业基本上只是用一点买一点。因此,除了运用“四个一批”的原则消化产能外,我觉得还要加上一点,那就是我们要增强信心。

  9月3日,桐昆集团公布了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用不超过5.5亿元回购桐昆股份。目前,我们认为化纤行业正在进行深入调整,现在是趋稳向好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桐昆的效益会反弹。股票的价格和企业的效益关联度很大,我们相信未来的桐昆效益的趋稳向好肯定会拉动股价。

  5.5亿元不是小数字。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跟大家说,桐昆不差钱。收购这点股份动用5.5亿元资金,我相信不会影响桐昆下一步的生产经营,也不会影响桐昆下一步的投资发展。桐昆集团的每个人,对自己有信心,对市场有相信,我相信通过这次回购,桐昆集团的经营状态会好起来。


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纺织品论坛]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更多关于: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ICP备1000871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