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纺织经济虽然增长趋缓,却是稳中有进,这样的增速是正常的,也将是今后的常态。在日前举行的中纺圆桌论坛第十届年会上,各路专家一方面这样判断形势,一方面再次强调指出,高速增长的“非常态”不正常,靠投资和规模拉动的快感没有了,创新驱动时不我待。
“十三五”仍将贯彻结构调整
高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既然是新常态,肯定不会仅仅是在2015年,可能要贯穿“十三五”整个期间。我国的新常态就是增速放缓。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描述增速放缓时,用了两句话:稳中趋缓,稳中趋进。首先讲趋缓,纺织工业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我国纺织业的增长就进入了个位数,到2014年整个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只有6.8%,已经远远低于GDP的增长。这种增速趋缓的趋势,在“十三五”期间应该仍会延续。
“十三五”期间仍要坚持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方向肯定是往产业用纺织品方向转移。2014年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25%,由此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我想在“十三五”期间,这个数字至少会达到30%。第二,结构调整还包括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国内区域结构调整,由东部向中西部尤其是向新疆转移;另一方面是向国外转移,走出去,这归因于劳动要素成本高企。第三,要关注的还有消费结构的调整。消费结构调整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纺织品服装家纺的消费结构,有可能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向三四线城市、小城镇转移。因为一二线大城市已趋于饱和,所以这个消费结构值得认真研究。还有一个就是消费方式的转变。2014年整个国家网上零售额超过了2.8万亿元,其中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的销售比重超过了25%。去年,纺织品和服装的网上销售额预计超过7000亿元,占了整个国内总销售的1/4,甚至更多。这个结构调整需要全行业关注。
化纤向差异化、精益化发展
端小平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在“十三五”甚至更长的时间,如何考虑化纤发展的问题,在比较艰难的新常态下,我们必须进行深思。今年,在几次会议上,我们通过结合联合国的数字、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以及日本化纤协会的信息,对全球纤维加工总量作了一个预测,2050年全球纤维加工总量要超过2.5亿吨,现在是9000万吨。这与过去的20年相比,增长的速度没有变化,仍然是每年3%。
我国增长的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主要原因是我们具有低成本优势,此外技术进步也带来了后发优势,但是我们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成本优势不再,环境和资源也不再能承载。在此情况下,如何发展化纤行业?近期,东丽和优衣库成功合作的模式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一定要把产品做出差异化、精益化和高品质,并且做出来就要让客户马上知道。
一开始做这件事情非常困难,因为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理念的颠覆,创新意味着要否定从前。但是纤维流行趋势不像服装和家纺那么成熟,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借鉴、参考的,因此我们做起来很难。为此,我们争取到工信部的支持,和他们一起游说企业,并获得了企业的支持。他们虽然不知道我们怎么做,但知道这件事情的道理和意义。
这两年,我们借鉴其他行业产品的推广经验,在学习中不断摸索。今年3月,我们已经得到四五家企业的支持,解决了经费问题和持续运作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收获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做过比较和分析,去年的效果最明显,行业平均的销售利润率是3.85%,而我们推荐的产品销售利润率达到了18.75%,应该说推荐对企业的帮助非常大。
产业用的常态仍是高速发展
李陵申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产业用纺织品相对传统纺织而言是一个新的业态,现在正在高速发展。我们对该行业的未来预期良好,该行业正处于成熟健康的成长期。
这样的发展有可能是阶段性的表现,但也是由于大环境促成的。现在,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产品质量安全。正因此,涉及环境问题的空气治理、污水治理、垃圾焚烧等项目,还有医疗、国防、军工领域的发展,都带动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经济发展带动都具有很强的作用,铁路、机场、江河湖海的治理,将促进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新常态下快速发展。
2015年,我们行业提出了3项主要任务,一是开发新技术,新技术跟我们新常态的创新驱动是密切相关的。二是发现新市场或者发现新需求,这也是开发新技术的主要目的。这几年我们不仅仅消化、吸收、集成了国外的很多纺织品技术,自身也开发了很多的技术。三是培育新增长。如国外碳纤维汽车这些的替代品正在层出不穷地产生,这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创造新需求、发展新产品。我们不仅仅要在数量上扩张,在创新能力是也要不断提高,这将促进整个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增速换挡期更需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李毅中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当前,工业经济新常态、新变化呈现出4个特点: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处在换挡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这和我国的GDP增长一样。第二,工业处在调整转型的过渡期。第三,工业经济要大力提质、增效。第四,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呈现差异化发展。
针对这些特点,企业如何适应?又怎样通过创新增强自己的活力和动力?
我认为,企业应该寻求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和内在的活力。
首先,要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际环境带来的双重压力和挑战,企业家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增强创新的动力。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着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制造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对照国际的新变化、新策略,2020年我们要实现基本工业化,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也要下工夫淘汰、化解过剩产能。
其次,创新投资理念、控制投资合理增长,大力调整投资结构,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发展企业内涵,技术改造是内涵发展的战略措施,不是权宜之计。希望企业集中自有资金,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吸引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技术装备,针对生产经营环境中的瓶颈和短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技术经济要素指标,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的制造水平,变革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
再次,重塑和再造“降本增效”的观念,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近10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了2.7倍,形势确实严峻。企业应该重塑和再造建立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生产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5个创新基础上的低成本战略。通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用装备技术代替人工。不能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取企业的利润。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不是坏事,可以增强竞争意识,增强员工提高素质的动力,通过转岗培训,为企业开发新业务提供人力资源。
最后,产学研用相结合,要在“用”字上下功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创新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我们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将产学研用相结合。大中型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中小企业力争做到专、精、特、新,攻破生产营销中的技术难关,再由骨干企业组成产业联盟,进行行业攻关,企业还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的科技专项研究。
产能过剩是企业经营困难的根源
潘建成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主任
对于当前经济,我们要认清三个问题,第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GDP增长是24年以来的最低值,工业增长是20年以来的最低值,从2012~2014年,经济增长趋于平缓。在企业家调查中我们发现,3/4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当前状况正常或好于正常。但物价、PPI、工业品价格持续34个月下跌,让大家感觉压力很大。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经营困难,不少企业生存得很好,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企业却感到异常困难。
黑龙江、山西、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工业增长罕见下滑,从历史平均数据来看,这些地方之前的增长较快,但今年下滑迅速,因为这些地方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过去,这些地方的财政收入增长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其实是不正常的。
第二个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什么在变?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迎来迅速增长,2003~2007年处于直线上升阶段。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出口依赖下降,这是我国内生动力增强的表现,而且出口结构明显优化,一般贸易比重持续上升,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下降,其中,纺织服装的出口比重在温和回落。
对于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传统贸易伙伴,我国出口比重在下降,但是对东盟、金砖国家的出口比重趋于上升,尤其是对东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消费结构升级,与纺织相关的消费相对平稳。
经济增长延续了3年来的平低走势,2015年依然会是这样,而且结构更优化。2015年跟2014年差不多,产能过剩的严峻程度在温和上升,设备利用率方面未有回升迹象。在企业景气调查中发现,企业家对当前的判断比较平稳,但是对未来预期并不乐观。从订货情况来看,尽管工业订货量总体温和回落,但近80%的企业目前情况正常。由于产能过剩、机器替代人趋势的蔓延,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也逐步回落。
第三个问题是怎样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连续4年,人工成本上升都排在企业困难问题的首位。这既意味着我国就业不困难,也意味着产品价格上不去。因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太多,致使行业竞争激烈,而投资增长过快致使产能过剩,所以价格上不去,导致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企业现在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过去投资的过快增长。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过度关注短期问题,而如资源消耗过快、环境受到污染、农民工的利益受到牺牲等长期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当人口优势和资本投资优势不在,我们需要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结构的变动促进增长,通过制度的变革带来增长。
2014年,企业的创新意愿明显增强,这是一个好结果,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带动了整个技术创新的热潮,我们期待着这样的热潮能延续。中国经济到了“治病”的关键时刻,我们不要对经济增长的下滑那么担心。因为如果过度的担心会影响改革,会影响结构调整,会影响转型。
外贸不再拼“体力”而是拼技术
王东堂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平稳增长,按照美元计算,我们2014年进出口增长是3.4%,出口增长是6.1%。如果剔除一些因素,我国进出口增速超过了去年年初的预期目标,同时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主要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稳中有升,有望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
在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20年来,一般贸易首次占比过半,民营企业在外贸中占比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贸的贡献与东部地区基本持平,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4年我们国家的进口增速放缓,全年进口增长0.4%,是近年来最低的增速。因为进口增速放缓,直接影响到2014年整个国家进出口的增速。我们分析,进口增速放缓,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因为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并没有减少。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从改革开放到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五大驱动因素:世界经济周期的繁荣、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我国低成本要素比较优势,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大大改善了我国外贸发展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
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我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涉及的产品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延伸,争执点从原来的法律层面向政策制度层面延伸。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贸关系更趋复杂。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生产要素成本集中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优势明显削弱。美联储表示,我国与美国制造业单位实际工资的差距从2006年的17美元缩小到2015年的7美元,反映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
外贸高速增长明显放缓,金融危机前3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1%,近5年下降到10.2%。从竞争优势看,过去我国的外贸主要拼规模、价格、体力、汗水,现在低成本的优势难以为继,必须拼质量、服务、技术、品牌。车间性、工厂性企业的生产日趋艰难,营销性企业竞争优势明显。过去,外贸出口主要依靠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现在,一般贸易总体保持增长,但是加工贸易明显走弱。
从经贸环境来看,过去我们国家是国际规则的旁观者、跟随者,现在必须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要善于通过自贸区建设,为我国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以维护和拓展我国的发展利益。
下一步外贸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调结构,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引领新常态。2015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后的调整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放缓,将进一步抑制进口的增长。
消费需求良好 增长空间有限
夏令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从我们纺织行业产量的各个经济指标来看,新常态的表现就是增速放缓,这也是我们行业主要的表现,增加值也好,消费增长也好,跟前几年比都有所下调。中国纺织业在结构调整上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产品结构优新的变化,现在我们用天然纤维的比例降低、化纤的比例上升。同时,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上涨,这在出口产品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由于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很高,小、专、精成为产业组织表现的新特征,这是由纺织服装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决定的。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应用,智能化制造业成为我们纺织服装行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区域结构上来看,2014年有一些典型的表现。一个是东部区域的投资占比有所下降,而中部跟西部都略有上升。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来看也有这样的表现,虽然东部占大头,但是增长比例有所下降,而中部和西部都有所上升。
从国内市场来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而服装纺织品增长10.9%,但纺织品的网络零售表现不俗。去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去年总体的销售增长是3.61%,中纺联跟踪的43家市场,增长了7%。东部区域是纺织品服装的主产区,该市场增长的幅度是比较高的,中部和西部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销售增幅分别下降了1.16%和8.51%。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对集散地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市场消费的快速变化,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污水排放、废气排放等标准越来越严格,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也更大,而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越发严峻。虽然压力比较大,新常态条件下我们还要保有信心。通过调查企业信心指数表明,58.7%的企业家对未来的发展还是有信心的。从纺织行业景气分项指标来看,有4项指标上升,4项下降。上升的包括生产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而受原料影响,原料购进价格和原料库存指数都是下降的。
总体来看,在生产环节,我们的几个指数表现都是上升趋势,因此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应该有信心。纺织品作为必需品,市场对其的需求是刚性的,我们预计2015年的销售增速与2014年持平。我通过对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发现,在每一个时期衣着消费增长还是比较快的,每年都在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由于城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期,在“十二五”的最后一年,消费需求的增长还将表现良好。从国际环境来看,伴随欧美经济的回升,我国对欧美的出口不会有更大的下滑。我国对非洲市场的出口在去年增长了17%以上,这也许会成为我们新的亮点。从国际需求讲,对纺织品的需求应该维持个位数增长,但是更高的增长空间还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