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年来看,国内外宏观环境基本平稳,市场基本面没有明显恶化表现,国家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对行业总体有利。但纺织行业要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仍需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矛盾,加快推进自身转型升级仍是根本发展任务。
纺织行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外部风险和内在矛盾,对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方向和任务要求。当前行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国内棉花市场和用棉形势依然复杂
2014年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较大,且国内用棉形势复杂。国内棉花管理政策实现新突破,对于新上市新疆棉,国家确定了按照9~11月平均市场价格与目标价格之间差价给予种植补贴,这将有利于逐步恢复国内棉价的市场属性。但是,由于直补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仍不确定,国储棉、进口配额等政策对于国内棉价也将产生直接影响,国内棉花市场形势总体更趋复杂。棉花及下游产品价格持续处于下行区间,也增加了经营风险,更加考验纺织企业的市场反应和内部管理能力,棉花问题对于纺织行业平稳运行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化纤产能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2013年,中国进口棉花415万吨,约占全年用棉量的40%,累计进口棉纱线210万吨,同比增长37%,目前棉纺企业非棉纤维加工占比达65%。去年以来,国内PTA及聚酯、涤纶等化纤原料和产品价格呈现持续下行走势,企业亏损压力加大,化纤行业出现生产能力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市场过度竞争问题突出是重要原因。
化纤原料发展滞后于产品发展,且原料对外依存度高,2013年中国PX、MEG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2.8%、69.87%,其中PX因环境安全及社会问题发展几近停滞,原料瓶颈制约明显,2013年我国进口PX 904.7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43.93%。
今年5~7月,骨干PTA企业通过加强自律,减少产量,规范竞争秩序,取得一定进展。但如何继续维持自律与市场秩序、如何向下游产业有效和正常传导原料价格波动影响等问题,仍需加强关注和研究。同时,围绕市场终端需求,进一步提升纤维的功能性、差别化水平,积极开发化纤新品种,既是化解产能结构矛盾根本途径,更是行业解决棉花等纺织原料供求矛盾,促进行业结构调整的紧迫和长期的任务。
节能环保约束压力增大
纺织行业面临逐渐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的排放标准的压力,来自社会,尤其是国内外环境组织的舆论压力,以及不断趋严的行业准入、用地、融资限制压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决心和立场。各级政府部门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标准不断提升,监管范围扩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纺织印染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即将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行业环保任务压力。各种标准不设过渡期、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较重等客观情况,与广大中小微型纺织企业有限的应对能力形成矛盾,行业急需获取资金、技术投入以及管理经验、公共服务等支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布局调整面临新形势、新问题
产业布局调整面临新形势、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中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步伐仍在继续放缓,今年前8个月在全行业投资总额中占比较上年同期又下降0.2个百分点,承接沿海制造体系转移面临现实障碍。发挥好中部地区在国内布局体系中的应有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措施;二是新疆逐步成为国内纺织产业投资新热点,但需要加强规划指导,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有机结合,与社会长治久安要求相适应,合理配置产业结构,避免产业链局部环节过度扩张,降低发展效率;三是行业加强跨国布局的发展要求依然紧迫,除了提高对国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外,发达国家参与的区域自贸协议对全球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加深,行业对这一影响因素也应充分考虑,及早研究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压力突出
近年来,国内原辅料、用工等要素价格以及融资、渠道等费用均持续增加,综合成本提升压力十分突出。以用工成本为例,劳动用工成本继续上升,涨幅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上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增长10.3%,据人社部统计,今年已有16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14.2%。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实力局限,广大中小微型企业提升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面临的调整更为严峻,生存困境日益凸显。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特点,研究政策扶持措施、加强公共服务支撑等一系列工作亟待加强。
市场变化让加快变革与创新更紧迫
国际市场长期处于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周期,国内市场与宏观经济同步进入增长放缓,而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市场在消费市场、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对纺织企业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服装、家纺网络营销渠道持续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零售成交额实现了39.2%较快增长,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1月11日全天,天猫成交额突破571亿元,其中优衣库、等服装家纺品牌位列销售额前十位,对传统实体渠道的替代性问题值得重点研究。正确把握并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扎实做好研发设计、产品以及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推进科技、品牌、营销、管理等创新的任务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