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嘉年华、非遗博览会、非遗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各种形式的非遗展览近年来频频现身于公众视野。然而非遗展览热能否带动非遗走向市场化?各类非遗展览能否真正宣传非遗的文化内涵?非遗展览能否改变目前的非遗现状?非遗展览将把非遗带向何方?
非遗展上的热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一部分,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远远高于其工艺价值。为了抢救和传承,人们赋予这些民间文化一个更具意味的称谓—非遗。这些技艺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且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手工艺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人的喜爱和追捧,展会中非遗产品的销售也越来越火爆。
近几年,随着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与扶持,越来越多与非遗相关的展览相继举办。如近期刚刚结束的潘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和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广东省民间工艺大师精品展等,这些展览都是向民众宣传非遗的绝好平台,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些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
活泼的毛猴、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精雕细琢的牙雕摆件,这些都是各大非遗展中的常客,同时也是广受大众喜爱的畅销品。形式多样的非遗工艺品让收藏变得趣味横生,也让大众的收藏品类丰富了起来。众多非遗展中尽管牙雕、刺绣等手工艺品的销售价格并不低,但购买收藏的人却并不在少数。“相较于机械生产,手工制作的物件除了更具收藏价值之外,还总有一种温暖在里面。”一位在潘家园观看非遗手工艺品展的观众对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在潘家园非遗手工艺品展览交易会现场,料器展台前挤满了观看购买的人,北京料器第七代传承人刘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料器是为宫中妃嫔们打造首饰用的,因其具有宫廷背景且造型多变,所以这项工艺放在当下同样广受欢迎。”
除了料器,在各大非遗展会中其他非遗手工艺品同样广受欢迎,这与其本身的特性有关,非遗技艺精巧且每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使其拥有了收藏的基础,同时还能满足人们怀旧的情结。但纯手工制作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正因为这些作品大多工艺复杂且不能市场化运作,所以面对付出多、产出少的现状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踏下心来传承技艺。从非遗技艺的制作时间上来看,民间手工艺术品的用时根据规格不同少则几日多则几月,产品比较少。从另一方面看,在政府的扶持和众多非遗展会的催化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非遗工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愿意将非遗工艺品作为其收藏的一部分。因此,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非遗展会推高了大众对非遗工艺品的需求。
各大非遗展“表里不一”
最近几年,非遗通过宣传走近百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虽然越来越多的非遗展会带动了市场的火热,但现在各地都涌现出越来越多打着非遗牌子的展览,然而有些所谓的非遗展览最后却多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杂货卖场。
几个月前,北京地坛公园举办的非遗博览会虽说市民参与程度很高,但鱼目混杂也是给人最深的感受,卖旧书的、卖音像制品的、卖零食的,还有卖扣子等小商品的,当然还少不了在庙会大集上的常客羊肉串,烧烤的乌烟瘴气,伴随着各种杂乱的吆喝。现场挂着剪纸的摊位上,只有地上摆着一摞剪纸窗花,而摊位上却堆满了各式手串、项链、钥匙扣。本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非遗展却变成了人来人往的“杂货大集”。用其他展位的招商来补贴免费的非遗展位也成为近几年众多非遗展的通病。看来“非遗”这个筐真是什么都能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