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初,台湾推出会展领航计划(MEET TAIWAN),笔者得以台北之行“初见”台湾。
MEET TAIWAN记者会的开场弥漫着文艺的味道。一个小小的聚光舞台上,两名白衣少女伴着舒缓的音乐,在如花样年华般的“初见”背景板前翩翩起舞,优雅、动情地表现着一种情调、一种“相见”。
在如此温情、别致的开场后,台湾会展业界相关机构的高层介绍了台湾会展领航计划,以新版主视觉“初见”作为整体形象概念,搭配“相见”(代表展览)、“听见”(代表会议)、“遇见”(代表企业会议暨奖励旅游)等延伸视觉,强化台湾会展产业品牌知名度及辨识度。
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举办行业会议,给在会展业挖掘了10余年行业新闻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下来的两天行程中,我们的国际行业媒体团也切身体验到了台湾会奖的种种“好看”、“好吃”和“好玩”。参观台北松山文创园的当天,恰逢金马奖50年风华展,金马奖为半世纪的华语电影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纪录,自然也引起了参观者的共鸣——无论这些参观者来自何方,处在哪个年龄段。而文创园内一些工作室里展出的创意海报,更让人眼前一亮——原来,以汉字、民族符号为元素的设计可以如此生动,贴切而充满灵性。
随后,我们又去参观了已处在运营阶段的高雄国际会议中心和(当时)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高雄展览馆。相比大陆城市动辄10余万平方米的场馆,这两处规模都不算大,分别委托给两家专业会展公司运营,并每年收取运营公司的费用,这对运营公司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恰恰证明了他们敢于承接新的展览场馆的自信。这种运营模式在大陆通常是倒过来的,即展馆物业方给运营公司费用,请他们来帮助销售和运营。
那次台湾的行程虽然紧张,但在并不生硬的工作行程中,却安排了互动性很强的“吃”和“玩”。名义上是品尝台北一家老字号餐馆的包子,实则是由餐馆的面点师傅教大家包包子。几位来自德国、法国的外国同行对着包子皮和馅料迷茫了好一阵子,才在面点师傅的示范下小心地一试身手。虽然作品过于“抽象”,但也被送上了厨房的蒸笼,十几分钟后上桌,大家对各自的“作品”开心点评、拍照,最后各自“消灭”掉自己的“作品”。
闻名的高雄美浓手工艺,尤以油纸伞闻名。看到行程中的这一项活动,我在向往之余还有些许担心——不会是安排的一次购物体验吧?到了制伞坊发现,老板已给每个人准备好了DIY描画小伞的材料,简单参观后,大家便在制伞技师的示范下,在小伞上画底色、上花、涂油……我们在说笑中完成整个过程,轻松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在院子里显摆。老板并没有向大家推销他们可供出售的工艺油纸伞,倒是我和其他几个手工迷主动挑了几把伞买走。
而两天的考察活动是在高雄港的一条游船上结束的。高雄会展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在船上介绍了当地的会展情况,虽然这完全属于工作内容,但在夜游的船上一边喝茶、吃自助餐,一边和初次见面的人谈工作,彼此都没有距离感,整个过程显得轻松、畅快。一直陪同我们的俞臻告诉我,之所以在两天内安排了这么丰富的考察、旅游和体验活动,就是想通过我们告诉各国的业界人士:来台湾办会奖活动,是可以这样的!
这样是什么样?细致而不失高度,文艺而顾及生意,有品位又不失亲和力,能让人在互动中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轻松而严谨。
“我感觉大陆的展览都很‘高’、很‘硬’。”一位台湾朋友最近在和我一起参观了一个展览后说。她并非会展业界人士,看到当年大陆在台湾办的旅游展,第一天开幕式只接待两岸旅游管理机构的领导,没有向公众和行业开放。大陆各参展省区对这天格外重视,把所带的宣传资料大多都送给了参观的领导。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开放时,旅行社、公众等大批涌进展馆,来洽谈的人络绎不绝,资料不够了,订单接到手软。
“台湾的展会都办得很有吸引力,向公众开放时效果特别好,而不像大陆的一些展览,第一天开幕热闹,第二天人少,第三天没人。”对这位台湾朋友的“批评”,我完全接受,也想认真地和台湾同行学一学,如何能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以会展人共有的创意和细腻,把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高大上”展会办得像MEET TAIWAN那样精灵般可亲、可近、可人。(作者系中华会展精英女性俱乐部秘书长、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