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在北京举办的CHIC 2014和在成都举办的糖酒会颇为业界关注,业界同仁希望从这两大具有风向标指向意义的行业展会中获取一些不一样的信息。
然而真正走到展会上,不少人心里却都凉了半截:看似人潮涌动的展会,真正给企业带来的帮助却极为有限,甚至有不少人戏言这种展会已经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
这已经不是业界第一次发出这样的声音。究其原因,无非是随着营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企业可选择的模式更多。在各种营销传播方式的夹逼下,传统展会为企业吸引客户、订单的功能已进一步被削弱。
此种情况在品牌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CHIC,或者是糖酒会,或者是体博会,在这些行业综合性展会上,各行业的代表性品牌难见踪影。即使有参加,也仅仅是把展会当成可有可无的形象展示平台。在前两届的体博会上,记者曾看到诸如李宁之类的行业巨头展位虽然装饰精美,但展位上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身影。对于他们而言,参与这种展会更多的只是花钱赚吆喝。
这也为本土鞋博会以及后续可能举办的各种展会提了个醒。以连续举办了15年的鞋博会为例,不可否认该展会在晋江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延续,展会也陷入了“审美疲劳”,对不少企业来说,甚至可有可无。
让展会渐失光芒的并不是展会本身,而是办展方式。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一是要更加聚焦,在传统综合性展会陷入发展困境的时候,像ISPO之类的专注于细分行业的展会却能办得红红火火,足以说明问题。二是对参展企业进行区分。仍以鞋博会为例,不同参展企业对于参加鞋博会有不同诉求,鞋机鞋材企业渴望通过参展直接收获订单,而成品鞋企业此方面的需求则小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吸引成品鞋企业参展就要从互动性上面做文章。
欣喜的是,如今鞋博会也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创新。这种创新或许艰难,但却值得期待,期望本土品牌展会能重燃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