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主要展出纺织服装类、鞋类、医药及医疗保健类、食品类等商品的第113届广交会三期昨天(1日)开馆迎客。众多中国参展商感叹当下生意难做:由于传统欧美市场持续疲软,加上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走高及人民币升值,产品出口利润越来越薄,企业生存发展"压力山大"。
对于参展企业来说,面临着欧美市场和亚太企业的内外夹击。由于欧美市场外需仍然不振,保守估计今年一季度他所在的企业外贸订单减少近一成。同时,越南、孟加拉等国家同行依靠成本优势迅速崛起,分流了不少订单量。广交会三期的参展商,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对工人薪酬、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敏感度较高,议价能力也偏低。尽管工人工资提高了,多数企业依然会出现“用工荒”现象。
中国出口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创品牌、提升品牌成为本期"中国第一展"上最常见的关键词。浙江一家大型鞋业公司负责人说,他们今年4月份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约三成,除了得益于中高端精品男鞋市场定位准确外,品牌建设也为拓展市场打通了路径。同样,在一些同行订单缩水8%-10%的时候,南通华艺服饰有限公司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了10%。公司营销总经理解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已无法与东南亚国家的同行拼价格,必须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中高端产品路线,中国外贸要通过“品牌”实现突破。
《央广财经评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评论这个话题。
张建平说,柬埔寨纺织工人的月工资收入大概只有100美元,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现在工人的月工资收入已经达到了500到600美元,但是仍然存在“招工难”的问题。由于很多地方有“收入倍增计划”,也有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要求,所以中国的人口红利渐渐会消失,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将不会存在。
另外,欧美国家现在经济处在深度调整时期,复苏非常乏力,必须实施紧缩政策,这样的政策必然导致消费萎缩,这导致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近期,人民币汇率有升值的趋势,但是人民币汇率正在寻求一个均衡点,努力形成有升有降的格局。总体来讲,人民币汇率对于外贸企业处于相对可预期的状态。
张建平认为,综合来看,中国的外贸企业、外贸条件、外贸环境都趋于严格,越来越严苛,外贸企业的挑战确实非常大。他提出,大企业走“品牌道路”和“中高端道路”是破解当前外贸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说,对于大企业来讲,如果没有品牌,就永远是为别人做嫁衣,就无法享受供应链环节中品牌的高附加值,有些外贸企业正因为现在走了品牌化、中高端的道路,现在订单的情况就非常好,但是做品牌难度非常大,因为涉及到从上游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控制和管理,到下游的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产生品牌的美誉度。做品牌需要长期的信用积累,也需要有质量和服务的保障。
张建平认为,中国的外贸企业想真正创出品牌,增加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对于中国的品牌企业来讲,质量和服务的保障至关重要。中国的市场经济只有30年,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急功近利,不注重自己的信用积累,不注重自己的服务质量和声誉,可能短期赚到了一些快钱,但是从中长期来讲,非常不利于品牌的培养。
张建平分析说,中国的外贸市场份额中,欧美日发达国家占据半壁江山,另一半来自新兴市场。欧美市场的增长潜力已经非常有限,但是新型市场增长潜力非常大。2012年我们在欧洲的外贸份额下滑了近20%,在美国只增长了10%,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很多国家都增长30%、40%。
此外,中国产品非常受欢迎,因为中国产品确实做到了物美价廉,适应了新兴发展中国家居民的消费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消费需求,但是在新兴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风险比较高,因为市场环境相对比较差,信用程度比较低,很难有保障。有些国家可能回款非常慢,商业周期比较长。
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外贸企业在拓展新兴市场的过程中,努力去规避这些市场风险,同时又把自己的蛋糕做大。(中国广播网)